首页 > 都市言情 > 小太后 > 七十七

七十七(1/2)

目录

天和宫小厨房的宫人们今日都不必当差了, 太后娘娘身边的付嬷嬷提早便来吩咐过,要亲自为娘娘做几道补身子的药膳。

宫里头的人都乖觉, 听话会听音儿,付嬷嬷既然有此一语,自然是说,她的厨艺都是不外传的秘方,他们这些无干人等理应回避。

于是杨太后来时, 小厨房里一个人也没有,只有灶台上的各色吊汤还用微火慢慢温着,散发出浓厚丰富的香气。笼子里关着的、水缸里养着的、房梁上挂着的、案板搁着的,从最寻常的鸡鸭鱼肉、当季蔬果, 到海味珍馐、异国食材, 都井然有序地堆聚成山。

付嬷嬷见她乍愣愣踏进来的样子, 便知道她是从未进过这等地方, 因而挨个指着屋中的东西, 向杨太后一一解说:“这一排镬釜都是吊的鲜汤。荤的有鸡汤、火腿汤、鲜虾汤、蛏干汤几样,素的则是笋汤、发菜汤、香蕈汤。那边案板上的三黄鸡和野鸭子,奴婢知道娘娘不会料理, 都是让人现宰杀洗净了的, 鹅肉娘娘闻不得那个味儿,便没有要;鹿肉也是新鲜送来的,若用须得先去血水;鱼虾都还在水缸里, 娘娘若要用, 奴婢去准备好就是。

“蔬菜只有萝卜、刀豆、丝瓜、蒿菜几样鲜的, 松菌、笋、藕、茄子都是制过的。另外这一堆罐子都是调味料,油盐酱醋卤、姜葱椒芫荽都没什么出奇,稍不同的便是番椒——这东西从西洋带回来也种植过几茬儿了,如今才听说可以食用,只不过据掌膳的刘姐姐说,宫里的主子们,几乎没有一个喜欢这个火烧火辣的味儿的。”

这个杨太后知道,从前皇帝还送过她两盆番椒花呢,浅紫色的小小朵儿,后来也确实结了果,只是谁会摘下来吃它?

付嬷嬷说完了,便笑眯眯地看着她:“所有的东西都在这儿,究竟要做些什么菜,娘娘心里可有主意了?”

杨太后被她一问,心里有些茫然,回想着往日里吃过的菜肴,仿佛竟说不出一道让人记忆犹新的,都不过尔尔,原来用的是这么些叫她眼花缭乱的食材。还比不过清明时的青团、“子推燕”,或者夏日里的槐叶冷淘、酒酿圆子滋味好呢!

这还是娴熟练达庖厨们精心烹制出来的呢,若要她来做,只能更弗如甚远了。

念及此处,杨太后不禁愁眉苦脸,咬唇想了一会儿,忽然计上心头,拍手笑问付嬷嬷道:“熬粥的米放在哪儿呢?”

付嬷嬷便引着她走到米缸前,揭开盖子:“这个便是常吃的胭脂米,这个是碧粳米。”

杨太后因问:“没有白米么?”

付嬷嬷一愣,点头道:“有倒是有的,只不过平日里煮的时候少,没想起它来。”

“那是今年的新米罢?”杨太后问。

“这个自然。”

杨太后便道:“这就好了。”又一笑:“田舍之家,耕种劳作终年,也未见舍得留着白米自家吃,更不必说遇上天灾人祸,还有以草根树皮为食的时候。到了咱们宫里头,这白粳米倒是上不了席面的东西了。”

付嬷嬷赞同道:“故而古人常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呢。如此说来,娘娘要用白米熬粥,实际亦有规劝之意罢?”

杨太后狡黠地摇摇头:“实在是因为,我于厨艺上头,十窍只通了九窍啊!”

不过既然答允了要为皇帝做一桌子菜,总要尽力一试才好。杨太后不用付嬷嬷搭手,洗、择、切、煮,全都自己亲手来做,当真不得其法的,才请付嬷嬷从旁指点一二,如此手忙脚乱地张罗了半日,勉强得以践诺。

一切预备妥当,杨太后又沐浴过,换了一身衣裳。一看座钟,已是申时二刻,离晚膳时候也近了,便随手取来一本书,在桌边坐下,一面翻看,一面等着皇帝来。

过了没多会儿,却是王内侍的徒弟松子求见传话来了。

杨太后便让付嬷嬷前去问他,原来是皇帝政务未完,要多耽搁些时候,特意叫松子过来告诉她一声。

付嬷嬷点点头,送走松子,转回屋中来说于杨太后,杨太后笑道:“知道了。”暗想早一刻晚一刻的有什么要紧?这也值得特意派人跑一趟。

于是叫付嬷嬷将份例菜分给大伙儿,她们且先用饭,不必饿着肚子在跟前伺候。

付嬷嬷便道:“娘娘也先用些罢,今儿有极甜糯的赤豆糕儿。”她打量着杨太后做的那些菜,恐怕只皇帝一个人吃也未必够。

杨太后摇摇头:“嬷嬷不必操心我,我这儿不是有一桌子么。”

付嬷嬷无法,只得领着众人退下了。

杨太后看了一时书,又取出绣箩绣了一时花儿,因天色渐渐暗下来,怕伤了眼睛,便丢开来,自己点了灯,又从花插里折了一支丹桂,来到窗前逗挂笼里的金蛉子。

这两只已经是第二代虫了,没有第一代的体格儿大,叫声也柔些,应当是皇帝命人专门培育出来的,到了如今残秋时节,精神头倒还很足,对着支桂花便气势汹汹地挥舞起前肢来。

杨太后支颐玩了一会儿,觉得眼睛依稀干涩起来,竟是困意来袭,抬头一瞧时辰,不免有些意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