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大唐第一道系公主 > 下山

下山(2/2)

目录

好在李青珞拿得起也放得下。凡事讲究一个“缘”字,大约她这种用锦绣绫罗堆砌出来的王子皇孙注定要惹一身尘埃,他们肚里装的尽是阴谋阳策,假仁假义,但修道之人却要讲究三清四净,光明磊落,故而若是处江湖之远,大可不相为谋,各行其是,若是迫不得已居庙堂之高,那也只得貌合神离地走个过场。

前院里也三三两两聚了几名弟子,他们大都和李青珞资历相当,相处了六年之久,互相之间十分融洽,和后山那帮不知天高地厚的新人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见李青珞走过来,他们皆放下了手里的活,纷纷和她打招呼。

有腼腆一些且顾忌她身份的便喊一声“县主安好”,有憨厚一些且顾忌道派规矩的便喊“李师兄”“青珞师兄”,为数不多的几个和她关系较为亲密且脑袋活络的便喊她的小字“玄玄师兄”,一时间各种称呼此起彼伏,十分欢快。李青珞穿花拂柳似的经过众人,一一应了。

“师兄,今日便要回宫了吧,要我们送您下山吗?”

近日圣人召集群臣去往上阳宫游春,几百辆车驾浩浩汤汤如一条巨龙蜿蜒游过整个神都,这消息早便传到了这里,顺便带来让她回宫的旨意。

李青珞摇头表示不必。那弟子又道:“张师兄给您准备了这个。”说着扔来一个包袱,李青珞稳稳接住了,颠了颠,包袱瘪瘪的没个二斤肉似的。她知道里面都是正清观特产符箓,每次回去都得装神弄鬼地带在身边,防患于未然。

自然,对于小鬼都没见到几个的崇昌县主来说,这些东西在她手里时常有一种暴殄天物的错觉。

李青珞道:“多谢,替我跟师叔和张师兄道谢。”

她说的“师叔”和“张师兄”是老道长座下一对得意师徒,这次老道长闭关修炼,两人寸步不离护在左右,故而没能与李青珞道别。

李青珞没怎么拖泥带水,跟几个人告了别,便独自下山了。

从翠云峰下山的路总共就只有一条,崎岖不堪,三步一个坑,五步一道坎,山上那么多人,也没见谁捋起袖子把路填平了造福大众,不是不愿意,而是老道长不允许,据闻踏在这些坑洼上,可调动足下百穴,于调理顺气有极大的好处。

从皇城过来的马车停在山脚下,一旁站了五六个侍卫,还有一名身着五破色的襦裙、臂挽蜀锦披帛的女子,她发髻高绾,鬓上簪了三朵牡丹,在满山翠绿中十分显目。

李青珞认出来,这是祖母身边的女官。圣人身边的,哪怕是个下人也不能怠慢。她乖乖行了个礼,“见过女史。”

女官上下打量了她一眼,最终将目光停留在她裙摆上。

李青珞低下头,看到裙摆上一片污泥浊浊,宛若一圈别出心裁的滚边,是方才下山走得过快溅到的泥。

女官冷声道:“贵主应注意自己的礼仪,虽在山野里当道士,也莫要失了身份,这般给圣人看见,成何体统?”

“是青珞大意了,劳女史费心替我再准备一套衣服。”

女官未置可否,先进了马车,李青珞也跟了进去。

她略显瘦小的背影便消失在了帘后,似是被这山中阴冷的氛围所影响,马儿原地啸了几声,才摇摇晃晃地辚辚驶向远方。那后面象征性地跟着几名侍卫,和马车半新不旧的装饰,似乎也昭示了她尴尬的身份地位。

小时候她听到汉朝昭君出塞、或是本朝文成公主和亲吐蕃的故事,一度十分羡慕,后来才逐渐明白,就算是成为地位尊贵的阏氏,也不及寻个普通驸马走马长安。就好比她到这道观来,虽然每次回去都能受祖母召见,比出使波斯天竺的司宾寺卿还风光,但这恩惠于其他皇孙来说不及圣人临时兴起的一个赏赐。

趁那女官闭目养神的功夫,李青珞偷偷打开包袱,看到里面放着的几张符箓,为了不让她这个平日不好好修道的稀松二五眼搞混,张师兄还在每张符箓下附了一行小字解释用途,可谓准备得面面俱到。

李青珞一一看了一遍记在心里,重又将包袱扎好,放在一边。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