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 章(1/2)
濮司友得了消息, 说孔卉的弟弟孔宇要来红县,昨天晚上就告诉了孔卉。孔卉家不是本地的, 临边县城的。孔卉因为不能生孩子,离了一次婚, 不想在本地待着, 听人说三道四的指指点点, 请人介绍个远路的,逃的远远的。正好远房亲戚有住在红县的, 介绍了濮司友,这才嫁到红县来。
孔卉不能想起以往的事,想起来就是心寒。
她第一婚结婚两年多, 不到三年, 一直没有怀孕,从新婚第二个月起, 家里的婆婆就问她怀上没, 眼巴巴的看着她的肚子,每个月的那几天就跟贼一样在孔卉屁股后面跟着,一看来月事了, 婆婆就拉着脸,一直拉到孔卉的月事过去, 好不容易有了几天笑意,然后又到了那几天,又开始拉着脸。
就这样,孔卉挨了两年多, 身心俱疲。
孔卉嫁过去原就是媒人介绍的,孔卉也是不想家里叔叔孔鸿志再为她操心,这就草草的把自己嫁了,嫁过去才知道,自己多少读过书,简直和这个婆家三观不合,实在不可融入。且那前夫也是,他妈说什么他就是什么,整天跟在妈妈屁股后面转,是个妈宝儿。那婆婆见孔卉两年多不生育,就开始想法子把她扫地出门。
为了自己的名声,那婆婆还不说是嫌弃孔卉不能生养,倒是寻了个好借口,说孔卉的叔叔,孔鸿志是资本家,以前还去国外留过学,他们一家衷心赤胆的贫贫农,自然要跟资本家小姐划清界限,于是把孔卉的叔叔孔鸿志给举报了,也趁机把孔卉扫出了家门。
孔卉和孔宇姐弟两个自小父母双亡,由叔叔孔鸿志养大,孔鸿志一辈子没结婚,被那恶妇举报了之后就下放到农村,改造去了。
孔宇那时候年龄小,总不能一直跟着已经嫁人的姐姐,也随着孔鸿志到了最穷的山旮旯。
而孔卉在叔叔下放后被赶出了家门,在那里也没脸待下去了,这才投奔了红县的远房亲戚,后来经人介绍嫁给了死了老婆的濮司友。
人这一生其实仔细想想就是这么回事,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可每次遇见的人,似乎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没有孩子,此生无法生育,便有一个带着孩子的鳏夫等着,也是真的合适。
孔卉和濮阳两个人等了一会儿,就听到有人敲门,濮司友知道濮阳被吓着了还没缓过来,便说了声:“是我。”
濮阳听见她爸的声音,立刻跳了起来去开门,“爸爸回来了。”
孔卉也连忙走出来,看着濮司友问:“怎么样,我叔叔他们到了吗?”
“到了,我刚刚去车站接的,那边不好等,就直接送过去了,咱们也快些去。”濮司友说。
“好,这就走。”
三个人没做停留,立刻走出家门。
孔鸿志一生未婚,身边只有侄子孔宇跟着,下放后,孔宇陪着他去了山旮旯里,不要说条件,就是那里艰苦才让去的。住的是一间前后不挨的房子,窗户上连个玻璃都没有,一到冬天小北风呼呼的往里灌,好不容易暖和了,雨水又多了起来,这才知道屋顶都是漏的,雨下大了就往里面灌,在那里住了大半年,有好心的村民帮忙补屋顶修窗户的,这才好过起来。
可孔鸿志也落了毛病,本来被整的时候双腿就因为常常跪着,膝盖坏掉了,这又弄到了山沟里,房间里潮的不像话,雨水多的时候,墙壁都潮的恨不得渗出水珠来,又湿又冷,这两条腿便彻底的废了。
孔鸿志已经五十多岁,受的打击大,身体扛不住,本来只是腿疼,后来竟然难以站起来了。孔宇求了公社里的领导许久,人心都是肉长的,知道孔鸿志再这么下去非瘫了不可,才同意他出山医治。
红县位于一个没有什么特点的中原腹地,土地贫瘠,人口众多,人均地少又不靠山临海,这里的人都过的苦哈哈,可有一样特别有名,就是有一个赤脚大夫,施的一手好针。
这大夫姓王,人普普通通,但技术一流,就算是红卫兵到处破四旧时,也没来找过他的麻烦,毕竟大夫你还是要留的。人吃五谷杂粮,谁还没有个头疼脑热的时候,尤其是这些红袖章到处斗,不知道哪天就挂彩了,更是需要大夫医治,所以大家都选择性眼盲,每次路过这王大夫家便统一绕着走,心照不宣。
孔鸿志也是听说过这么一号人物,又一想自己当女儿养的侄女不就正好在红县,这便和孔宇来了红县。
孔卉和濮司友、濮阳三个人很快便赶到王大夫家,这一来就看见了好多年没见的叔叔和弟弟,孔卉眼圈通红,眼泪忍不住的簌簌流下。
孔宇也好久没见姐姐,看着孔卉哭了,眼睛也红了。可少年虽然刚刚二十,却也是经历过磨难的,眼睛红着,硬是挤出了个笑容,叫了一声:“姐。”
孔卉点点头,便蹲到孔鸿志身前,孔鸿志已经被病痛折磨的不成样子,一会儿也站不住,此刻正坐在小凳子上,排着队,等王大夫看病。
“叔。”孔卉未开口已经哽咽,眼睛看着孔鸿志,心里疼的厉害。
“好孩子,好多年没见了。”孔鸿志饱经沧桑,倒是笑了,然后冲着濮阳招招手,“来,我看看,这就是你家的大闺女?”
濮阳特别懂事,早就走近了,叫了声姥爷。
孔鸿志高兴的摸了摸濮阳的头,一只手颤巍巍的从上衣兜里掏出一个手帕,手帕洗的已经掉了色,却十分干净。孔鸿志慢慢打开手帕,里面包着一根玉米两颗奶糖。
孔鸿志捧着那个手帕,递到濮阳面前,手一直抖着,对濮阳说:“吃吧,孩子。”
濮阳抬眼看看她爸又看看她妈,孔卉红着眼睛,“好孩子,你姥爷给你的,快拿着吧。”
“嗯。”濮阳伸手接了过去。
那玉米已经不新鲜了,也不知道放了多久,干巴巴的,但却是孔鸿志自己舍不得吃,知道来见孩子,放了好几天从山旮旯拿来的。濮阳是个懂事的孩子,拿起玉米先啃了一口,然后剥开一颗奶糖的糖纸,把糖喂给了孔鸿志,“姥爷,你吃一颗,我俩一人一颗。”
孔鸿志含着濮阳递给他的糖,笑了。
前面的人也治完了,王大夫在里面喊:“下一个。”
濮司友连忙走上前,架起孔鸿志的胳膊,和孔宇一起,扶着孔鸿志进了诊室。
说是诊室,其实就是家里院子里搭起的一个小配房,房间小的厉害,就一张窄床,两把椅子,一张桌子上放着一些中药,房间里站不了几个人,来看病的都是在院子里排着队。
王大夫给孔鸿志检查了好一会儿,才说:“这病积的太久了,得慢慢治,每天都要来扎针,否则以后再也站不起来了。”
“行,那就慢慢治。”孔卉连忙说,“王大夫让我们什么时候来我们就什么时候来,没关系的,离的不远。”
那王大夫就一个人,也没有个助手,家里老婆帮点忙,便问她老婆:“关家的还有几天?”
那老婆还没来的及说,就听见有人在院子里喊了一句:“王大夫,我们来了,好像还有五天的针。”
王大夫从门口往外瞧一眼,看见关家大儿子关喜杰在外面院子里排着队呢,便应了声:“知道了。”
王大夫又看向孔鸿志,“他们这家也是常年在这里扎针,正好,他家这次就剩了五天的了,正好你们能接茬。”
说完又看向孔卉:“头些天先热敷,吃药,你们先回家吃着药,等那家结束了,你们就接茬治,正好不耽误。”
“行,我知道了王大夫。”孔卉连忙道。
“那行,先找老婆子拿药吧,记住啊,那盐袋子要放在锅里蒸20分钟,拿出来后用毛巾捂住,多捂几层,别烫着了。一天敷三次,晚上敷着连带着泡脚一起,五天后来扎针。”
“好、好。”
王大夫一个人忙的脑袋大,连口水都顾不上喝,继续喊:“下一个。”
拿好了药,孔卉和濮司友带孔鸿志回辫儿胡同。
这边关喜杰还在等着,正好下午两点多,日头最盛,他一个人在院子里站着排队,那汗哗哗的往下流,衣服都湿透了。
关喜杰回头看了眼在树荫下面坐着的他妈刘琴,还有妹妹关喜莲。关喜莲整个人都热虚了,此刻靠在刘琴的肩头闭着眼睛,似乎是睡着了。
刘琴也被头顶的大太阳晒的脑袋疼,可她心疼闺女,手里拿着一个大蒲扇,一直给刘琴摇着,虽说这大热天,扇出来的风都是热的,没个鸟用,但至少还能赶个蚊虫啥的。
关喜杰自己排着队,看了看日头,感觉快到上班的时间了,就急的往大门处看。
看了一会儿,才看见老婆徐菱慢悠悠的往这边走,关喜杰气不打一处来,喊道:“你还不快点,我到时间了!”
徐菱哼了一声,加紧了步子,走到关喜杰身边,把他从队伍里换出来,一脸的不耐烦,小声嘀咕道:“非得这时候来,什么时候热什么时候来凑热闹!”
关喜杰上班已经来不及了,下午他们派出所里还要开会,也顾不上和徐菱吵,推上自行车就往外骑。
刘琴似乎听见徐菱在那里抱怨,眼睛抬起来,瞪了她一眼。
徐菱看见婆婆瞪她,便不敢吭声了,自己顶着大日头晒着,继续排队。
排了一小会儿,徐菱看着关喜莲还在睡,便小声对刘琴说:“妈,喜莲怎么还在睡,别是热过去,中暑晕了吧。”
刘琴一听,这乌鸦嘴,气的又瞪了徐菱一眼,然后低头看了看还在睡觉的闺女,心里也是怕,便晃了晃关喜莲。
关喜莲长的好看,关家人都是一个白,眼睛大大的,头发乌黑。就是在太阳下晒着,这关喜莲也是晒的脸红了些,晒了一个夏天了,也没见着晒黑。
她被刘琴这么一晃,立刻醒了。
一个女人,就那么躺在她妈的肩头,睡着了,睫毛又长又浓,像两把小扇子铺在那里,安安静静的,皮肤白皙,又被太阳照的脸颊红红的,像是画里的仙子一般,娴静可爱。
可就这么看着,的确是这样的。
但她被刘琴晃醒了,睁开眼睛后,你看见她的那双眼睛,就会觉得有些不对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