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1/2)
殿试的考题早就定下。
如保赤子,心诚求之。保民如保赤子,以赤子之心求治国之道。
这是刘太后定下的题目,早早就报给了皇帝。
小皇帝早就烂熟于心,但对母后突如其来的阻止满是愕然。他就像是个被强迫穿上大人衣裳的孩子,在这时还是流露出些许无措。
一个大太监从屏风后绕出来,俯身在皇上耳边轻声说了些什么,随后就看到皇上端正了姿势,强装淡定地推了推冠冕。
“此次殿试题,如保赤子,心诚求之。保民如保赤子,以赤子之心求治国之道!”
小皇帝清了清嗓子,一本正色道。
谢仪早已研磨好墨水,提笔在纸上写下这次题目。
尺通“赤”,故以赤子称呼孩童。而赤子之心,则是出自《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而“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这句,又是出自《大学》,大概意思是要想保护赤子之心一般真诚。
谢仪沉吟,这题目实则可以容纳的范围过广,凡是治国之道,只要能切合这前提,便能成为阐述的模样。
策问策问,非但要言之有理,针砭时弊,更要和世情相结合,方才是一篇得体合格的文章。
她的指腹无意识地摩挲着矮桌边角,很快就定了主意。
张太远擅长此道,在教导谢仪中,常常引经据典,又结合着各地的情况深入浅出,言语犀利透彻,致使谢仪也很清楚问题所在。
朝廷与民争利、大兴土木,贪官污吏盘剥百姓……尝有太.祖号令,贪官当杀,田地造册,可随着太.祖逝世,改弦易调,躲懒省事,各有各的私心,再不复当初政令的初衷。
眼下朝廷看似强盛,又打退了外敌,可如同中空的树干,摇摇欲坠。
谢仪的毛笔沾着饱满的墨水,停留片刻,便再没有犹豫。
主考官虽是皇帝,真正阅卷的人必定有谢章合及刘太后一路,从目前朝廷的种种策略来看,不论是谢章合还是刘太后的政见都偏于□□,先稳内再定外。
剑走偏锋的文章过于犀利,这般考生常是性格偏激之人,若为上等,易为刀锋。不管是谢章合亦或是刘太后,都对这样的人没有太大的需求。
殿试比之省试,又宛如有了后盾一般,再难也不会跌出这百余人中,因此谢仪思定后,便下笔如神,再没有任何犹豫。
大殿能容纳百多名考生,自然面积广大,摆满矮桌软垫后,仍然绰绰有余。
能入殿内的大臣都是朝廷重臣,偶尔有那么几个亲近的人也在场考试外,大多数人的目光都逡巡在这些考生上,似是在斟酌着谁才是这次殿试的三甲。
小皇帝原以为殿试是多么有趣的场面,待过去半个时辰后,他的注意显然分散到自己身上了。他扶着冠冕,侧身望了眼后面隐隐绰绰的屏风,仿佛能感觉母后的目光。
他有些心虚,抬手又摸了摸冠冕,心道:母后是如何看出来,他换了头冠的?
原是小皇帝在屋内待着的半多时间,悄悄换掉了那沉重的玩意儿。
刘太后低低咳嗽了声,小皇帝立刻坐正了身子。
谢章合轻轻笑着,手里握着那枚温热的玉环,正慢慢一个个看过去,但偶尔也会落在谢仪身上。
谢仪如入无人之境,丝毫没有注意到大殿内的打量,不断书写着文字。
……
刘素荣悄声道,“皇上,按着往常的规矩,您也是能下去看看的。”
他是被太后拨来皇上身边伺候的,虽得了太后娘娘的旨意,但皇帝毕竟也是他要伺候的主子,眼见皇上提不起劲儿来,刘素荣思前想后,才悄悄在小皇帝耳边说道。
皇上眼前一亮,登时就扭身往下,靴子刚踏在地面,似是又想起了什么,“你去和太后禀报一声。”
刘素荣领命而去。
刘太后虽对皇上之前的表现不满,但是皇帝毕竟是皇帝,这样的要求她不可能不允,颔首便让刘素荣去了。
“绿芒,什么时辰了?”刘太后一身素净衣裳,连发髻上也只简单插着根木钗,素雅大方又周身气度。
“太后娘娘,未时中。”绿芒轻声道。
在她们交谈中,屏风前的皇上早已下了台阶,漫步走到考生中去。
矮桌与矮桌间都间隔着一臂距离,就算是抬头能看见隔壁的考卷,又有哪个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做这等污名之事?
皇上自在地穿行着,走到感兴趣的人身后就停留下来,往往扰乱了考生的心绪。皇上岁数虽小,可依旧是皇权的象征,意义截然不同。
汲汲追求,直至今日,何人不想站立殿堂,高谈阔论?
龙腾虎跃,就在此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