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披着马甲考科举 >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二章(1/2)

目录

第三场来得挺快。

谢仪看着题目微微出神。

“明君慎之,良将警之,乃安国全军之道。古今皆以社稷为要,今欲停兵伐,滋理何从?”

题目前一句引用自《孙子兵法》: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这一段话重点落在一个“慎”与“警”上,大意是要慎战。

可往往有人忘却这后面其实还有一个但是。

正如同《论语·里仁》中的名句“父母在不远游”已经被世人推崇甚高,可后面那句“游必有方”却往往被忽略。

只取前者,与整句都看,其中差距便是天与地。

回到题目上,这前一句的大意是为了安国全军,要慎战。明君需谨慎,良将要警惕。但是不能畏战。后一句提及江山社稷,言语间认为需以江山社稷为重,如今朝堂打算罢战息兵,对此可否有好的意见?

策问通常涉及的是时务,会提及这事,想必也在许多人的意料之中,只是没想到会点得如此透彻罢了。

谢仪一边研墨一边思索着如何破题下笔。

若单从题目来说,谢仪以为这确有道理。以江山社稷为重,朝廷威望在外,将士骁勇善战,却也挡不住后勤所需的庞大开销,一直持续的战争毫无益处。

想必这也是目前许多朝廷大臣的意见,虽因为契丹部落的又一次袭击而暂且被压下,但过了冬季,此事平定后,定又有人提及那些契丹俘虏以作交换。

主战还是主和,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军事所能衡量,更涉及了刘太后与摄政王之间的博弈,如果摄政王有打算谋划的话,定是要在这事上强压一头,同时也能更大程度的获得兵权。

思及此处,谢仪忽而想到,为何当初刘太后这么多位皇子不选,偏生选择了赵筠来当这个摄政王?从这数月的情况来看,刘太后与赵筠的不合几乎是摆在了明面上的东西。

谢仪停顿了片刻,把思绪拉回来,重新思考起策问的切入点。

简单破题,从契丹和谈的事情入手当然不错,但是以谢仪的心思,她不认为摄政王的做法有何偏颇。先前有言,单从题目而言确实可行,但是理论和实践总会有出入。

谢仪沉吟少许,停下研墨的动作,提笔,抬腕沾墨。

“臣对:治国□□,轻重迟缓有定,盖因世事而易,不可一言蔽之。”

又有寥寥两行,谢仪先是给文章定性破题,这才凝神往下写。

“……世人尝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例,与题并列,道孙圣好避兵,此殆妄……”又从实际切入,谈及契丹为祸,实属大难,需以此次为戒,以除后患。

等谢仪写完后,她看着满卷的字迹沉思许久,又抬笔划掉了其中几行字,细细检查后,又划掉了最后几行,敛眉细思,重新添了几句。

这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就是容易泄密,谢仪刚刚写完,回过头来再看,却发现文章中不经意泄露了些东西,一眼望去便是需有亲身经历的人方能点出。

再三把策论又通读,谢仪敲了敲笔杆有些犹豫,若能引经论据又加之亲身经历,这篇策论确实不错,但是谢仪方才划掉更改后,就使得这文章显得泛泛,单有辞藻又缺乏实在。

谢仪虽有自信,却不能担保定能如何,不能全力以赴自是有些可惜。

【你这是在置疑本系统的能力。】系统悄然出现。

谢仪停笔,伸了个懒腰,【存在必定有痕迹,除非你让我魂穿做任务。】

【没这本事。】系统立刻闭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