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1/2)
刘太后现在和摄政王算不得势同水火,却也政见不同,梁氏对摄政王是这般态度,倒也还在情理之中。
刘若然跟在梁氏身后,很快就入了皇宫。
大昭朝崇尚黑色,与汉相仿,唯有帝皇的朝服以黑为雅。偶有内监宫女低头经过,身披青绿,脚步大多轻快又悄然,见着梁氏等人,无不退让,待他们经过后,才又纷纷离开。
刘若然望着四周,眼神微眯。
……
鸾凤殿内,熏香浮动,伺候的宫女小心翼翼地添着香料,袅袅香烟飘散开来。刘太后近来喜静,就连这鸾凤殿附近的小生物都被清理一空。
虽是冬季,却也难免有意外之客。
“太后娘娘。”一个绿裳女子匆匆入内,走得很快却无甚声响,面容温和,只眉宇带着些许愁色,“皇上又不肯进膳了。”
殿中高坐着一位华裳女子,浓妆盛容,眉眼一挑一转,皆是柔美之姿。
“伺候的人是谁?”刘太后淡淡道。
“是张园和柳石三。”绿芒欠身。
“都拉出去砍了,换人。”刘太后轻舒了口气,伸手捏了捏鼻梁,犹带疲色,年后复朝,纷至沓来的奏折让她无暇分身,小皇上那里又频频有事,让她越发不耐。
绿芒面带犹豫,轻声道,“太后娘娘,这两个,可是皇上身边最亲近的了。”
刘太后柳眉倒竖,喝道,“他难道还要为了两个太监同我作对不成?!”
威严立显,惊得绿芒跪倒在地,“奴婢不是这个意思。”
刘太后闭目,忍了片刻,才摆了摆手,“起来。”
“罢了,每人二十杖。”
绿芒松了口气,应下后才退下,不过片刻,她又进来,禀报道,“太后娘娘,国公夫人来了。”
……
刘若然随着梁氏起身,赐座后又安分听着刘太后和梁氏的对话。
刘太后虽是刘若然的姑母,可看着却比梁氏年轻多了,连蹙眉轻笑都带着美艳的弧度。她同梁氏说了好一会话,这才边笑边看着刘若然,“容若都这么大了,可见这岁月不饶人。”
梁氏打趣道,“太后娘娘容颜不老,可莫要折煞我了。”
刘太后笑起来,“哀家听说了,容若发解试的成绩不错,可见在虹县还是长了本事,这几年过得如何?”
她这便是在问刘若然了。
刘若然起身拱手,刚要作答,突然发觉刘太后的笑容似有深意,他猛地一顿,忽而想起当初远去宿州那夜,父亲同他的对话。
“你切要盯住张太远此人,无需靠近,也无需主动亲密,可接触和他有关的人……”
“切记,娘娘对此事很是上心!”
“……”
……
谢仪打了个哈欠,蜷缩在椅子里面,只觉得何大人当真和师傅对上了,她看着昨日何祭酒布置的题目,有点发愁。
军务……谢仪下意识摸了一把踩着她手心的黄白小鸟,除开任务的经历,谢仪不应该有关于这部分的任何知识。
她蹙眉沉吟了片刻,舒展开来,捧着掌心的黄白小鸟捋了两把毛,然后才提起笔来。
正巧张元渠那边遣人过来,道是要交名帖解牒,问谢仪取了过来,一道去投纳书铺,继而转交给礼部。
省试是由礼部负责,且科举并非只有进士一科,解试得中的学子仍需要选择好考试科目。而进士科中,又分为诗赋进士和经义进士,两者唯有第一场考试不同,其他后两场是一样的。
谢仪自是选择了经义进士。
省试在开春举办,早则正月晚则六月,尚无定数。这也是谢仪他们不得不提早赶来的缘由。
好在正月里,由礼部下派了日期,锁院已定在三月初,届时所有考生都需提前备好试卷,于卷头写好性命年甲三代籍贯等,并统一由指定书铺整理交付礼部。
谢仪在脑海中戳了戳系统,【你能不能有点用处?】
【系统会负责搜身这关。】
系统非常上道地知道谢仪要作甚,总算是舍得抠出一小点能力分散到谢仪身上。
谢仪矜持颔首,停笔揉了揉手腕。
开春后,这雪依旧下个不停,不过的确暖和了些,庭院枝丫挣扎着露出点点绿意。
刘若然正月后就回来了,张家和刘家都早就请了名家,仨人各自对着夫子备好的题目长吁短叹,又不得不潜心苦练。
白马过隙,转瞬即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