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2/2)
京城无人不知皇后所出嫡子不过三岁时便位列东宫、得封太子,虽性慧聪颖,然身体孱弱,一旬中连传太医三次也非奇事。坊间更有耸人传言,更说这位太子三年前便染上日日咳血之症,如今已是日薄西山之相。
信的人虽不多,可太子并非长寿之人,却已是人人共识了。
反而是良贵妃所出的庶长子敏王人生的勇武健硕,十二岁时便敢甩了侍从,一个人深入围场,在当年秋猎上凭借一人之力为皇父献上黑罴、白虎各一只,白狐一双,麂、鹿五六,兔、貂无算,夺了当年秋猎的头名,皇帝欣喜非常。
不止勇武,人还聪慧机敏、十分能干。他十三岁时,便因皇父厚爱,破了皇子十四岁立府的规矩,封于胶东一带膏腴之地,皇父亲笔赐号曰“敏”,更准其上朝议政。厚爱不止于此,半年后,敏王领了刑部行走的职衔,为一桩数年前妻告夫的惊天大案翻了案,引得朝野沸腾,让他的才干开始显露于人前。
比起常年病卧,少现身于人前的太子而言,更合乎不少人对未来主君的期待。
□□与敏王党之争,早在三四年前就出现端倪,如今更有愈演愈烈之时——至于叶蓁蓁一个远在江南的小女孩是如何知道的,她父亲叶谌当初手握江南重兵,自然是两方人马拉拢的重要目标。叶谌不偏不倚中立之道,对这些拉拢讨好不卑不亢,只是这些事多了,不胜其烦的同时,免不得和叶蓁蓁母亲私话时叹上两声。
叶蓁蓁当时顽童一般,哪会放在心上,此时却全然浮现眼前。
英国公府如今失了兵权,便与一般的勋贵之家一般,身家荣辱皆系于皇恩。眼下看着仿佛还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可危机却已然若隐若现,就在不久之后。
当今皇上看在姨母的份上,怎么也不会少了英国公府的体面。可说句难听的在泰安帝之后,英国公府若想延续这赫赫荣华,下一个坐在皇椅上的那位凭什么会给?
如今太子之位不稳,废黜太子之声浪时有掀起,若当真废了太子,最有可能上位便是这位敏王。
毕竟他占了长字,母妃又身出名门,其他兄弟出身不显,要么资质愚钝又或是年幼,并不足以与他相争。
虽然还不太清楚当年内情,但如今姨母无出,往后要真让敏王上位,以免落到良贵妃手中,只怕难有好下场。而英国公府也不必提什么荣华富贵了,就是肯不惹人眼缩在角落苟延残喘,只怕有人也不肯放过。
结合这种种,再看皇后对姨母的那份亲近和对她的厚赏,英国公府和皇后以及她背后的辅国公府,必然已是成了盟友。
毕竟英国公府毕竟是积年的豪门著姓,如今虽不掌兵权,但多年累积下的人脉和盘根错节的故旧,何况天子也念及历代英国公为大郑立下铁血功劳的旧情,英国公也是天子面前当红的人物,故而英国公府的影响力和势力依旧不可小觑,对于皇后和辅国公府而言正缺这样并不太显山露水容易为帝王所忌然而却十分有利的盟友。
而英国公府亦有所求,二者自然一拍即合。
叶蓁蓁如今孤女一个,所余亲人不过外祖母一家,如今更寄居于此,天然便与外祖母家休戚与共,自然而然会被视作太子一党。
父亲所遗恩泽甚深,她必然会为敏王一党所忌。
她既不能涉身事外,自然更该了解清楚当年内情究竟如何,日后行事更不易出差池。
老夫人神情明显一怔,明亮锐利渐渐暗淡,又带上些许苦涩异味——她本觉得自己还犹如老松一般,总还能护个蓁姐儿二十年,却早忘了时不由人,英国公府早不是当年那个不沾是非、最为皇帝信重的纯臣之家。
但英国公府老夫人不是等闲之人,这风风雨雨许多年,若是一时的沮丧便指望会打垮她,那也太小看这个支撑英国公府四十载的铁娘子了,一时的颓败反而会让她更加振作。
她脸上的黯然一扫而没,神情是浓浓的欣慰之意,看着叶蓁蓁的眼神熠熠有光:“还是蓁姐儿看得对,是外祖母想的左了。”长江后浪推前浪,蓁姐儿灵心蕙质如此,看来是再不必担心她日后了。
叶蓁蓁可不觉得自己真比外祖母聪明,不过是外祖母身在局中,对她一片护犊之情,望她能自在无忧,不希望这些尔虞我诈让她提前领略罢了。
老夫人既想通了关节,对当年的事也没什么好藏着掖着的。
她闭了眼,事隔多年之后,声音中却依旧掩不住淋漓的痛恨和冷酷:“当初先太子杵逆不孝被废,天子与先康王角逐太子之位,燕山侯府本是先太子的铁杆拥蹇,失去了靠山又得罪了先康王,便极力想要攀附天子。堂堂一个开国勋爵之家,使出的手段说出去简直耸人听闻、不忍耳闻,所谓诗书传家的脸皮也不要了,使出流莺瘦马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