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2/2)
“原来如此。吾道何牡丹独不发,原来亦花枝矣。说来当真神异。想则天皇后若爱牡丹,个中定有道理。则末吾亦爱之。”
详注:
一、牡丹一词见于唐时例证:
1、牡丹、芍药见于唐孙思邈《千金方卷三妇人方中治产后恶露第五》治产后恶露不尽,大黄汤方:大黄当归甘草生姜 牡丹芍药 (各三两)吴茱萸(一升)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一日令尽。
2、牡丹一词又可见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撰成之《唐本草(新修本草)草部中品之下卷第九 牡丹》。
3、据《新唐书 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隐逸》孙思邈“永淳初(公元682年),卒”)
4、《唐本草(新修本草)》撰成时间见《新唐书 卷五十九 志第四十九 艺文三》《本草》二十卷 《目录》一卷 《药图》二十卷 《图经》七卷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英国公李勣、太尉长孙无忌、兼侍中辛茂将、太子宾客弘文馆学士许敬宗、礼部郎中兼太子洗马弘文馆大学士孔志约、尚药奉御许孝崇胡子彖蒋季璋、尚药局直长蔺复珪许弘直、侍御医巢孝俭、太子药藏监蒋季瑜吴嗣宗、丞蒋义方、太医令蒋季琬许弘、丞蒋茂昌、太常丞吕才贾文通、太史令李淳风、潞王府参军吴师哲、礼部主事颜仁楚、右监门府长史苏敬等撰。
5、《全唐文唐卷七百二十七舒元舆牡丹赋(有序)》“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洛阳)牡丹,日月寝盛。”
据【旧唐书 卷四本纪第四高宗上】“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春正月甲子,(高宗)幸并州。……三月丙午,皇后(武后)宴亲族邻里故旧于朝堂。”
6、《新唐书 卷一百七十九 列传第一百四舒元舆》“(舒)元舆为《牡丹赋》一篇,时称其工。死后,帝(唐文宗)观牡丹,凭殿阑诵赋,为泣下”
7、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中》“大和九年(公元835年),诛王涯、郑注后,仇士良专权恣意,上颇恶之,或登临游幸,虽百戏骈罗,未尝为乐。……上(唐文宗)于内殿前看牡丹,翘足凭栏,忽吟舒元舆《牡丹赋》云:“俯者如愁,仰者如语,合者如咽。”吟罢,方省元舆词,不觉叹息良久,泣下沾臆。”)
8、唐李濬《松窗杂录》“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开元天宝)花呼木芍药,本记云禁中为牡丹花。”
9、依舒元舆《牡丹赋 序》、《旧唐书》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宫中已种牡丹。
依《千金方》孙思邈卒年、《唐本草(新修本草)》修撰时间,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前已称牡丹。
二、木芍药一词据宋《证类本草卷第八芍药》“芍药图经曰∶芍药,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今处处有之,淮南者胜。(晋)崔豹《古今注》云∶芍药有二种。有草芍药、木芍药。……安期生(《史记》载秦时人)服炼法云∶芍药二种,一者金芍药,二者木芍药。
三、依宋《证类本草卷第八芍药》引晋崔豹《古今注》、秦安期生服炼法,木芍药一词唐之先已有。
依唐李濬《松窗杂录》,唐宫中木芍药即牡丹。
四、综据以上,武后时木芍药、牡丹已通称也。
五、吾从未从事过医药行业,亦未曾为医或医药类相关工作。然所阅书籍涉面甚广,甚至医书者。
六、1、2012年冬至过,吾于江西九江市区家蔷薇风雪盛开(露天非暖房也),其花形尤巨,径至二指半余(6厘米),玫瑰大小。且风雪夜花开地夜间温度摄氏0度下。是实证也,非妄言也,可为冬月蔷薇于冰雪非暖房地可开之实例证。
2、2016年夏、秋、立冬、冬腊、春,凡历九月余,吾于江西九江市区家白兰花开五度。亦非于暖房之地。此亦实证,非为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