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神都武曌,将开之荼蘼,浓夏锦纨扇,金梧桐井 > 孟秋

孟秋(2/2)

目录

“才人真正是个美人。宫人们私底里都议论说,整个宫里就才人方称得上是真正美人呢。”阿菊看着方理完发髻、镜中宜嗔宜喜春风面的媚娘,禁不住赞的声。

“贫嘴。宫里美人多了去,哪里可这般样说。”媚娘表面不以然,心下还是些微欢喜,虽然这话她自来听惯了。

“真真正正,才人,阿菊可不敢胡说。宫里上下背地里谁不这般样议论。”阿菊又道。

又一日。

“大家现至何地?战况如何?”媚娘看着殿院内生艳的木槿花,闲闲问道。

“说是大胜,已徙营安市城东岭,驿书报太子。与太子太傅书曰:“朕为将如此,何如?”还更名所幸山曰驻骅山了呢。(《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一旁侍应着的阿菊回道。

已更名所幸山为驻骅山了麽,那也未免太骄矜了。从来骄兵之日即是轻敌之时,接下里便易生变了。况将兵之道,最忌志满,帷幄不仅于千里之外,亦在尺寸之间。悲时尝胆易,欢时有制难。总须步步为营,攻坚有克,持之为好。所谓决胜不难于一时,难于恒常继之。至于“朕为将如此,何如?”这般样话还是待重阳秋深天寒、疫疾将起时再论罢。媚娘唇边一抹不以然轻笑。

附:一、唐太宗之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帝(唐太宗)举数十万大军亲征高丽无功,病疾而返。终唐太宗生年,未能克之(高丽)。

二、唐高宗、武后(武则天)之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白江口之役,唐军克百济、倭(日本)联军。百济亡。(《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 唐纪十七》“(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唐军)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战皆捷,焚其(倭,即今之日本)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济王丰脱身奔高丽,王子忠胜、忠志等帅众降,百济尽平。”)

三、天皇(唐高宗)、天后(武则天)之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盖苏文之子为引,唐军平高丽,高丽亡。(《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 唐纪十七》“(总章元年,公元668年)九月,癸巳,李勣拔平壤。勣既克大行城,诸军出他道者皆与勣会,进至鸭绿栅,高丽发兵拒战,勣等奋击,大破之,追奔二百馀里,拔辱夷城,诸城遁逃及降者相继。契苾何力先引兵至平壤城下,勣军继之,围平壤月馀,高丽王藏遣泉男产帅首领九十八人,持白幡诣勣降,勣以礼接之。泉男建犹闭门拒守,频遣兵出战,皆败。男建以军事委僧信诚,信诚密遣人诣勣,请为内应。后五日,信诚开门,勣纵兵登城鼓噪,焚城四月,男建自刺,不死,遂擒之。高丽悉平。”)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