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侠修真 > 民国:烽火1937 > 第285章 支那军中少有的“明白人”

第285章 支那军中少有的“明白人”(2/2)

目录

围绕着竹石清讨论半晌,其实核心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如果南京真同仇敌忾拉开架势打,华中方面军短时间内又吃不下来,那场面可就尴尬了——

毕竟是陆军违背大本营命令率先动的手,如果打得不漂亮,别说加官进爵了,这不是砸自己招牌吗?

到时候别说是大本营那帮老头要弄他们,传到海军那去,还不得被蛐蛐一辈子?

会议在沉寂一段时间后终于回归到作战部署层面,冢田攻再度站到地图前,而此次日军的作战计划,似乎又和刚刚所讨论的抵抗意志问题不谋而合。

“诸位,为了迅速摧毁南京卫戍军的作战意志,我南北两线部队,决定以优势兵力,在近几日发动一次全线进攻,此次,要避免前几次两路军不统一的问题,暂一军、第十军,递进式攻击,向南京内线纵深穿插,一举撕毁中国军队的防线,具体作战指令如下:

北线,暂一军以第16师团中岛今朝吾所部,自青阳出击,沿沪太线向常州发起进攻,

第11师团、第101师团,协助海军围攻江阴要塞,攻克之后,水陆并进,溯江而上,侧击丹阳,包围常州的支那军,

第3师团、第9师团,自无锡出发,向沙塘镇、宜兴溧阳一带进攻,占领宜兴后,分兵两路,一路沿溧水公路西进接敌,另一路翻越太湖西面山脉,抄袭广泗地区支那军21集团军侧背,

南线,第6师团、第18师团继续沿平湖公路西进,主要向长兴、泗安地区发起攻势,牵制川军驻守的两个师,并引诱广德集团军主力增援,114师团,进攻发起之后,以直属山地步兵为主力,沿湖州南部山脉,迅速向广德方向渗透,待东北两线部队就位后,立刻对21集团军发起聚歼——”

冢田攻一一作出部署,最后,他向众人强调松井石根本次的部署的战略核心,

“诸位,支那政府如今还在犹豫,还在幻想,幻想着能阻挡我们帝国军人的铁蹄,对于此,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抵抗没有意义,蝗军不可战胜!”

“哈依——”

所有将领纷纷起立,俯首回应道。

“都去布置吧!”松井石根缓缓起身,摆了摆手手道。

“哈依!”

作战会议结束,各级军官陆续离场,只剩下南线总指挥柳川平助,北线总指挥藤田进,朝香宫亲王,参谋长冢田攻,总司令松井石根。

事实上,松井石根并不希望付出太大的伤亡,淞沪会战里,日军的伤亡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同样超出了大本营的预期,本次为了给上海派遣军补充人员,先是调用了国内的预备役,又从东北、华北地区分别抽调了一部分兵力。

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北方,山西的战役日军打得十分顺利,反倒是长江沿线,海陆空的立体化攻势依然没有明显的进展,这更加助推了此次全面攻势的诞生。

“如果这一战,能动摇蒋介石坚守南京的决心,那后面的事情会好办很多。”藤田进环视众人说道,“竹在南京的这些做法,对我们来说都很不利,冬天就快要到了,长江沿线,河湖密布,那时我们的补给线也会受到不小的影响,所以还是要速战速决。”

“除了刺杀,有没有其他办法能让这个竹石清离开南京?”柳川平助拱手道。

“蒋介石生性多疑,此点可用。”藤田进提示道。

“俩位,这件事没有那么复杂。”松井石根微微笑道,“所有的事情都要在战场上见分晓,只要刚刚冢田参谋长的计划能顺利完成,蒋介石就不得不考虑,是否要用这十万大军和南京城陪葬了——”

“将军所言极是——”

俩人快速附和道。

“另外,你们所说的也同样重要,这样吧,藤田,你找人起草一份劝降书,命令航空兵这两日在南京伤口传撒,告诉支那人,我们是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只要他们愿意开城迎接蝗军,蝗军不会滥杀无辜,并且会尽快恢复城内的秩序——”松井石根思索片刻后说道,随后又看向朝香宫亲王,

“对了,殿下,竹石清此人,我们也要做进一步了解,许多信息中国没有,兴许日本国内能查到,殿下在国内的影响力吾人早已知晓,想必殿下有办法的。”

朝香宫微微笑笑:“这不是什么难事,只是松井将军也觉得这个竹石清日后会成为我军的心腹大患么?他毕竟只有二十几岁,无非一个没长齐毛的孩子罢了。”

“这很难说。”松井石根抿嘴笑道,“中国有句古话,自古英雄出少年,就像我们的天皇陛下一样,中国又有言道,知己知彼,方百战不殆——”

“既然如此,那我便试试。”

“多谢殿下。”

会议结束后,日军华中方面军将本次作战定义为“零号攻击”,这也是大整补过后的日军的首轮进攻,而他们的预设进攻时间,在十一月二十三日拂晓,此时,是十一月二十二日正午。

进攻还有二十几个小时。

....

南京城内,竹石清捎着宋明阳一路跟着苏念兹来到城南,这里居住着绝大部分南京人。

竹石清当然不是见色起意,而是希望从苏念兹身上找到了解南京人心声的窗口,中国人的情感往往细腻而复杂,在民国二十六年的中国,战争往往不只是单纯的军事问题,其中社会问题、文化问题也同样复杂,要想处理好方方面面的事务,竹石清必须当全才——

但他此时还不知道,正面几乎已经没有时间留给他继续“治理”南京,日军滔天的攻势即将到来。

而身在庐山之巅的蒋委员长,千变万化的思绪和情感也时有时无地释放着,这座千年古都的未来命运,随时都在发生变化。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