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北庭都护刘涣被诛(2/2)
“刘涣并没有要谋反的条件,沙陀之事,他确实处理的不够好,让沙陀部进入伊州,对河西和西域都构成威胁,此乃大罪,杀头也不为过。”张九龄答道。
李隆基满意的点点头,因为张九龄所分析的,与他所想的大致不差,“那此事,你们觉得该如何处置?”李隆基的话并不多,他并不想自己把话说得太明显,作为君王,他并不想让臣僚猜出他所想。
刚不久才拜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的李林甫急于表现自己,他连忙回答道:“陛下,以谋反之罪诛杀刘涣,把造成突骑施反叛的责任都扔给刘涣便是。”
李隆基叹了一口气,或许他并不想杀刘涣,但面对突骑施的二三十万骑兵,大唐需要时间来化解,不得不借一借他项上人头来用一用了,“只能如此了,你们去办吧,大食那边也可以派人去联络下。”
既然李隆基都已经这么说了,不久后北庭都护刘涣被内侍刘元尚诛杀,人头送至碎叶城苏禄牙庭,随人头而来还有李隆基让张九龄起草的敕书。
其内容为:“故阙俟斤入朝,行至北庭有隙,因此计议,即起异心。何羯达所言,即是彼人自告。踪迹已露,然始行诛,边头事宜,未是全失。朕以擅杀彼使,兼为罪责北庭,破刘涣之家,仍传首彼可汗。”
苏禄可汗见此内容后大喜,阙俟斤所带马匹并不是入朝纳贡,但敕书上却是如此描述,看样子李隆基还是忌惮他苏禄的。
不过,再往下看,苏禄可汗脸上的笑容慢慢消失了,只见敕书上写着:“可汗向若有礼,以理论奏,阙俟斤下羊马数虽稍多,欲为补答,亦何足难?惟费一州庸调酬还,则已大多。而乃无义为仇,暴我边镇,孤城小堡,仓卒见危,大率而言,其数非少。彼若计索马价,我亦须得此物,忝是有识之类,可不自解思量?”
“又可汗正为寇败,阙伊难如从我界过,葱岭捕获,并物奏来。所有蕃书,具言物数,朕皆送还赞普,其中一物不留,可汗亦以此为词,谓言朕留此物。且蕃中贫薄,所见不广:银瓶香子,将作珍奇;黑毯赤縻,亦为好物。我中国虽在贫下,固不以此为贵,可汗宜识此意,勿妄生词。且阙伊难如越界,可汗复边头作梗,如此不捉,更捉何人?”
这两段话的意思便是阙俟斤下羊马数虽稍多,但远不如被苏禄掠夺的大唐财物多,因而那些马匹也就不还了,另外阙伊难如从吐蕃贩运的财物,大唐都系数送回给吐蕃了,大唐虽然贫穷,但也看不上这些银瓶啥的,不屑于占为己有,至于阙伊难如为何越界,你可汗难道不清楚吗?扣押之人,也就不放了。
苏禄可汗见此大怒,其实他也明白,李隆基并没有向他妥协,这梁子已结下,再要和解已很难了,刘涣的人头,便是一种暗示,也是一种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