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人间一隅 > 第125章 又迎新春辞旧岁6

第125章 又迎新春辞旧岁6(2/2)

目录

这时节农村散户烧酒的还有很多。烧酒没有多大的度数,主要看消费者口味和制酒者的调配。

我们这里烧酒的主要的原料是高粱、小麦和玉米。只是味道都没有高粱酒好。以前还有用红薯的,那是因为粮食不够。

我没有见过爷爷,在我出生那年,他就去世了。只不过以前小的时候大伯也烧酒,用大麦和高粱。

大麦制曲,高粱做酒。但是大麦和高粱产量低,现在已经没有太多人种。有种大麦的人家,主要是为了做炒面;而种植高粱,则要好一些,可以烧酒,可以喂鸡,脱粒后的高粱穗,则是做家用扫帚的原料。做成扫帚,拿到集市上去卖,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所以,正经的做烧酒的师傅,都会自己种些大麦。只要一得闲,就会到处收购农户的高粱,十斤八斤不嫌少,一袋两袋不嫌多。

我开车跟在冯志刚开的警车后面。路上已是一层薄薄的积雪。

走到路口,又叫上陶大队。

车上,老梁叔开始向我介绍:“这冯家的烧酒,用料讲究,除了高粱,有时候还会买些糯米做些米酒和醪糟;用料真了,那酒自然就口感醇厚。冯家还有一口好井,那水好啊!烧酒要没有好水,那口感天差地远。还有,就是冯家家传秘方,卤猪蹄那是一绝。就是那老爷子太倔,就是不肯开店做生意。今晚有口福了,呵呵。”

梁倩突然插话:“爸,我怎么感觉我们好像去过这个冯家?”

梁校长声音突然低沉了些,不过满是慈爱:“对的,你小时候,我们去过,呵呵,你当时拿烧酒当水喝,还没吃猪蹄,就在蒸锅那边醉得不醒人事了。”

我听得有意思,不由嘿嘿笑。

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学校对面奎哥家老爷子烧酒,邀请我们几个去玩儿。我酒量浅,却也是不愿意服输。坐在蒸锅灶旁,一边帮忙烧火,一边接酒喝。

新蒸出来的烧酒,热的,带着自然的粮食的糊香,喝着没什么感觉,不一会儿就睡了过去。第二天,几人调笑我说,我喝的那是酒稍子,也就是尾酒,度数极低。要是喝酒头或酒身,那还得出更大丑。

不过,我不认为是出丑。小时候大伯冬天农闲烧酒,我最爱就是帮他烧火,然后就睡在温暖的酒坊。有时候,大伯也会给我接些酒尾,浅浅喝上几口,就晕晕胡胡的,睡得格外香甜。

我觉得,那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我笑着对二人说:“老叔,倩姐,这个我熟悉。不过,开火蒸酒,已经基本是最后一步了,调酒那是随手的活儿。冯哥说这是年前最后一锅,看来,这冯老爷子这一冬天都没闲着啊!”

做烧酒先是要在七八月份用大麦或者小麦采曲,然后选料、淘洗浸泡,然后蒸煮冷却,再就是加曲发酵,这个发酵的时间最长,看天气温度,大约要一到三个月时间,然后就是上蒸锅出酒。

农村的烧酒,一般入冬就开始上市了,按老叔的说法,这冯家烧酒这么出名,大概是出酒不少。

“不是这样的。”老梁叔接口道:“现在不太清楚,以前冯家烧酒,都是进腊月,烧个三五锅,这都不算少了。一般人家,就是烧一两锅,够自家喝,顶多再送亲戚朋友一两壶。”

也确实是这个样子。

“冯家烧的多些,都是,高价收购,或者是到家里,求冯老爷子卤点肉,吃点喝点儿。”

“早年就有很多人出主意,让他家开店做生意。老爷子死活不干。也是个怪人。”

风雪中,车子出县城北关,再折向东南,顺着县道走了大约七八公里,进入一个小村庄。

老梁叔说:“到了,这里是唐营乡小冯庄。”

唐营乡?我一拍脑袋,这就对了,前世在附近几个县火了几年的罗港唐营猪蹄,不就是这个唐营乡吗?

最终,还是走向了市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