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后日谈(环太番外)(2/2)
随后画面切换为快速剪辑的工程画面:塔吊林立的魔都浦东,工人们在脚手架上忙碌穿梭;贯通舟山群岛的跨海大桥,如巨龙般横跨海面;香江战役遗址中崛起的生态新城,绿树成荫,高楼林立。
三年来,我国累计修复沿海铁路干线12条、高速公路网8000公里,重建住房320万套。
以魔都、香江等沿海城市为核心的“新型防灾城市群”初具规模,所有建筑均采用抗震抗腐蚀材料,地下管网系统可抵御九级强震。
一位工程师站在大桥施工现场,自豪地介绍道:“大桥钢结构中融入了回收的机甲残骸,每一块钢板都承载着历史。”
在受灾最严重的香江九龙区,3.2万名渔民迁入“曙光新城”。
社区内配备智能化防灾警报系统,学校、医院与生态农场一体化设计,实现“五分钟应急生活圈”。
孩子们在操场上嬉笑玩耍,老人们在花园里悠闲散步,一片祥和的景象。
……
最后主持人总结道:“战后的重建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复苏,更是精神家园的重塑。我国已建成47个‘战役记忆馆’,馆内收藏机甲操作舱、驾驶员日记等文物1.5万件。教育部将‘防灾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全国开展‘废墟上的党课’等主题活动1.2万场次。”
国际反响板块:多国政要纷纷对我国重建速度表示赞叹。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评价:“东大方案为全球灾后治理提供了教科书范例。”
……
最后主持人的结束语总结道:“从断壁残垣到万家灯火,从机甲残骸到跨海长桥,我们的人民用双手证明:任何灾难都摧毁不了生命的尊严,挡不住民族复兴的步伐。明天,我们将继续砥砺前行。”
字幕:英雄不朽,山河重光
……
在三年前的那场战争里,人类用了十八个月才统计清楚伤亡数字——精确到个位数的努力在第七天就被迫放弃。
那场战役后的机甲驾驶员与参战士兵的骨灰盒堆成金字塔形状,底座刻着“已知姓名的英雄”,顶层摆着七千三百个无名金属铭牌,每个都嵌着代表抗击怪兽英雄的勋章。
欧洲沦陷区的土壤至今无法种植作物。从马赛到华沙的辐射云层下,无人机甲残骸被改造成移动净化塔,它们外壳上的蓝色纹理成了检测辐射值的天然刻度表。
联合国将这片土地命名为“文明墓园”,每年雨季来临时,残渣会随雨水冲刷出人形,像是在诉说着那场惨烈战争的余悲。
中东地区,原本就纷争不断的各国在战后罕见地团结起来,共同建立了一个名为“和平守护联盟”的组织。
他们将从战场上搜集来的废弃机甲部件,改造成坚固的防御工事,抵御着战后各种混乱势力的侵扰。
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这些由机甲残骸铸就的壁垒,承载着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非洲大陆上,许多部落将机甲战斗视为神灵间的争斗。
一些部落长老声称,那些牺牲的驾驶员是神灵派来的使者,他们用生命拯救了人类。
在肯尼亚的一个部落,人们用兽皮和彩石绘制机甲战斗的壁画,讲述着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些壁画成为了部落新一代了解那场战争的重要窗口。
而在南美洲,巴西雨林里的新兴教派把戈布甲壳的碎片磨成粉末混入圣水,认为这样能获得神秘的力量;马来西亚的寺庙将机甲润滑油当龙涎香供奉,他们相信这是上天赐予的圣物。
最离奇的是印尼某教团,他们从海底打捞出半截先驱触须,每天用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刺激它,声称收到了“宇宙清洁工招聘启事”,这个教团的行为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也让不少人对他们荒诞的行径感到哭笑不得。
最激烈的争论发生在历史教科书编撰会上。
日本代表坚持称呼杰顿为“可耻的侵略者”,米国代表则拍桌子吼着“那东西该下地狱”,然而其他国家对于“杰顿”的命名还是持保留态度。
毕竟他们这些没有确切被杰顿凌虐的国家可不敢打包票,那个“百特星人”会不会在某一天卷土重来。
最后的和解发生在几十年后的纪念日。太平洋海底打捞队,在马里亚纳海沟,曾经的虫洞遗址,发现杰顿胸口发光器官的残片(蜕的死皮),经过三个月争吵,人类决定将它封存在国际空间站的透明舱里。
每当空间站掠过曾经爆发激战的坐标点,那颗淡黄色晶体就会微微发亮,如同宇宙为所有亡者点起的长明灯。
这颗晶体仿佛在提醒着人类,那场战争的伤痛虽已渐渐远去,但历史的教训永远不能被遗忘,和平的珍贵值得全人类共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