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备战(五)(2/2)
与会的中央军和滇军将领纷纷发言,一致认为郭汝瑰的构思大大拓展了战场空间,作战时间也相应延长,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方式,很符合持久作战的原则。
因为随着作战规模的扩大,兵力部署也必将跟着扩大,日军想要实现其战略目标,那就必须得调兵遣将,以支援前线作战。而这对于补给线长的日军来说,必然顾此失彼,而我军却可以以逸待劳,争取战略主动权。更何况战场辽阔、地形复杂,只要最后阶段把握住时机,保存有生力量,武汉会战就能取得胜利。
在经过大家的一番讨论之后,皆认为郭汝瑰此意见是正确的,应该按照此方案实施。最后,陈长官果断地说:“战役方案要重新研究”。
就在重新制定武汉防御作战计划时,陈长官接到杨帅递交上来的《安庆对敌防御作战计划》及附录。陈阅后非常吃惊,该计划之作战思想“守安庆而不战安庆”及其战略战术部署,竟与会上讨论的结果如出一辙,皆是“不重核心、重外围\",利用战场辽阔及复杂地形等有利条件,把握时机,以逸待劳,争取战略主动,保存有生力量,争取最后胜利。陈长官赞叹”如此看来,这个杨深手下还是有能人啊。”心中不由得对20军及杨帅越发重视啦。
后续,杨帅向武汉卫戍司令部提出增派重炮和增拨炸药的请求时,陈长官毫不犹豫地增派了一个重炮连(有四门德制进口的105轻榴弹炮)至安庆,以增强对江火力。同时又增派了一个工兵连,携带两船炸药至安庆,以协助27集团军进行各类爆破作战。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在武汉地区部署重兵保卫大武汉,拟定了庞大的作战计划。决心以武汉三镇为核心,同时以豫西、豫东、皖北、皖南和湘赣两省为广阔的外围战场,利用长江两岸的山川湖泊及鄱阳湖、大幕山、大别山等天然屏障,组织起4个作战兵团,构筑野战工事,节节抵抗。以南昌、九江、黄梅及大别山东麓为第一防御区;萍乡、铜鼓、瑞昌、广济、罗田、麻城至武胜关一线为第二防御区。
军事委员会便下发了统帅批准的《对武汉附近作战之意见》,明确说到:“武汉已成为我抗战之政治、经济及资源之中枢,故其得失关系甚巨。唯武汉三镇不易守,而武汉近郊,尤以江北方面之无险可守尽人皆知,更以中隔大江,外杂湖沼,尤非久战之地,故欲确保武汉,则应战于武汉之远方,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是上策。否则据武汉三镇而守,于近郊而战,则武汉之重要性已失所保者,仅一片焦土而已,且受敌之围,势如瓮口之鳖……”。
在总的战略方针确定之后,统帅部立即调兵遣将,以长江为界,分为两大战场。其中,参战部队也从原来的40个师,增加到了124个师,加上海军、空军等,总兵力达100万人之多。仅在长江南岸就部署了27个军的兵力,由武汉卫戍司令部总司令兼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指挥。
此次作战,日寇纠集了140个大队25万余兵力向武汉发起进攻。其中,以冈村宁次老鬼子指挥的侵华日军第十一军5个半师团,沿着长江两岸主攻武汉;东久迩宫稔彦王指挥第二军4个半师团,沿着大别山北麓助攻武汉。
此外,日寇海军及川古志郎的第三舰队120余艘舰艇、航空兵团500余架飞机等部队,分别担任对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区的警备任务,巩固后方,保障此次作战的顺利进行。
可以说,此次日军完全是有备而来的!日军的主要战略目的有两个:一是,彻底打击国民政府,使它名义上和实质上都沦为一个地方性政权。当然,想要实现其目的,首先就得摧毁抗日战争的最大影响因素——国共合作势力。二是,向西席卷皖、豫粮食生产区,同时掌控津浦、平汉两条重要交通线,进而扫荡西南。
不得不承认,日军的战略目标设定确实非常胆大和狂妄,但他们似乎忘记了,要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条件,就必须得扫清我国军队几乎所有的抵抗力量。最终,日寇庞大的兵力在武汉攻守之战中碰得头破血流,几乎消耗殆尽!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