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洛阳(2)(2/2)
何晏不甘示弱,继续据理力争,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
他们争得面红耳赤,像两头愤怒的公牛在抵角,互不相让,誓要比出谁输谁赢,才会善罢甘休。
嵇康就不再说话,拿起桌上的纸笔,奋然疾书,在很短的时间里竟然写出了一篇文章来答复何晏。这篇文章几乎是一气呵成,文不加点。
他写完了,就不再说话,把文章拿过去再给何晏看。
何晏瞪大了眼睛,看着龙章凤姿的美丽汉字,在纸上一一展开,
“有秦客问于东野主人曰:「闻之前论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
这就是有名的《声无哀乐论》。
这篇文章的脉络清晰,有理有据,鞭辟入里。一夜之间,这篇文章,让洛阳城里的诸多风流雅士们耳熟能详,争相讨论。一篇文章,仿佛如突然而至的海啸,瞬间淹没了整个洛阳的文化圈。大部分因循守旧的人,在读了这篇朗朗上口的文章以后,纷纷倒戈,开始赞成嵇康的观点。
怎奈京城公子哥儿何晏的口才再好,还是在这场辩论中意外地败给了嵇康。
嵇康使出奇招,胸有成竹地笑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