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争取民心!(2/2)
在集市上,因战乱而散落一地的货物杂乱无章。
几位静塞军将领亲自带领士兵,将货物一一捡起,归还给摊主。
一位卖布的大嫂,看着自己摊位上原本被弄得乱七八糟的布匹,在士兵们的整理下变得整整齐齐,眼中闪着泪:“原以为你们来了,俺们这日子就毁了,没想到……”
将领微笑着回应:“大嫂,莫要见外,守护百姓本就是我们静塞军的职责,我们跟普通军队是不一样的。”
城中的街道因雨水冲刷,变得泥泞不堪,行走极为不便。
静塞军组织起大批士兵,运来砂石,填补坑洼之处。
他们不顾脚下的泥泞,弯着腰,一锹一锹地将砂石铺洒在路上,再用木板拍实。
百姓们看到这一幕,纷纷壮着胆子自发地加入进来。
有的送来热水,给士兵们暖暖身子;有的拿来工具,协助士兵们劳作。
一时间,军民齐心,场面热火朝天。
而对于那些在战乱中受伤的百姓,静塞军专门设立了临时的医馆。
随军的军医们日夜忙碌,为伤者诊治。
一位腿部受伤的少年,被士兵们小心翼翼地抬进医馆。
军医仔细地为他清理伤口,包扎止血,少年眼中满是恐惧与痛苦,士兵们围在一旁,轻声安慰:“别怕,孩子,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州城在静塞军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渐渐恢复了生机。
百姓们心中对静塞军的疑虑与恐惧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感激与信任。
州府衙内,烛火在幽暗中奋力摇曳,光晕如鬼魅般在墙壁上跳动,映照着众将那一张张急切且兴奋的面庞。
郑年安满脸涨得通红,恰似熟透了的番茄,额头青筋暴起,犹如一条条愤怒的蚯蚓。
他猛地向前跨出一大步,激动地挥舞着粗壮有力的手臂,那手臂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凌厉的弧线,大声请命道:“经略!我军士气此刻正盛,仿若熊熊燃烧的烈火,势不可挡!
再看那关中局势,混乱不堪,犹如一盘散沙。
此时若直捣长安,就如同猛虎扑食,定能一举拿下,成就千秋大业!”
他的声音雄浑而激昂,在这州府衙内回荡,仿若洪钟鸣响。
苏允闻言笑了笑,点点头道:“其他人怎么看”
此时,平子澄身姿沉稳,迈着不疾不徐的步伐上前一步,拱手而立,朗声道:“先生,郑将军所言自然有道理,可眼下关中百姓仍畏我如匪寇,民心尚未归附。
若贸然进军长安,后方根基不稳,恰似大厦将倾,恐有诸多后顾之忧。
依我之见,当先散粮安民,收揽人心,方为上上之策。”
苏允闻言点点头道:“同州粮仓已经控制下来没有,所得粮秣有多少”
负责后勤的将领立刻出列,抱拳行礼后,高声回道:“启禀经略,同州粮仓已被我军牢牢掌控。
经初步清点,粮仓内储备粮秣颇为可观,粗略估算,约有五十万石粮食,另有各类草料无数,足以支撑我军一段时间的消耗。”
苏允微微颔首,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扫过,陷入沉思。平子澄见状,接着说道:“先生,这五十万石粮食,正是我们安抚关中百姓的绝佳契机。
我军可将一部分粮食,分发至同州周边饱受战乱之苦的村镇,让百姓们亲眼看到我军的善意。
同时,张贴告示,表明我军此番征战,意在推翻腐朽朝廷,还百姓太平日子,绝非为祸一方的流寇。”
郑年安眉头一皱,面露急切之色:“平先生,时间不等人呐!长安城内兵力空虚,正是我们长驱直入的好时机。
若将时间耗费在安抚百姓上,万一朝廷援军赶到,局势可就难说了。”
平子澄转过身,面向郑年安,耐心解释道:“郑将军,行军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如今关中大地历经战火,百姓流离失所,人心惶惶。
我军若能在此时伸出援手,给予百姓温饱,何愁不得民心
有了民心,这关中之地,便如铁桶一般稳固,长安自然唾手可得。
反之,即便我们侥幸拿下长安,没有百姓支持,也不过是无根之萍,难以长久立足。”
苏允轻轻敲击着桌面,思索片刻后,沉声道:“清澜所言极是。
传令下去,即刻筹备开仓济民之事。
挑选精悍士兵,组成运粮队,携带粮食前往同州周边村镇。
同时,安排识字之人,随队张贴告示,务必将我军意图清晰传达给百姓。”
众将齐声领命。
随后,苏允又看向平子澄,问道:“长安方面,可有新消息传来朝廷援军动向如何”
情报将领赶忙上前,呈上一份密信:“启禀经略,据最新情报,朝廷已得知同州失守,正急调各地军队驰援长安。
不过,因各地兵力分散,且路途遥远,短时间内难以形成有效合力。
目前,距离长安最近的一支援军,尚在百里之外,预计三日后方能抵达。”
苏允展开密信,仔细阅读,神色倒是稍微凝重了起来。
他将密信递给身旁的平子澄,说道:“看来,留给我们安抚百姓的时间不多了。
三日后,朝廷援军一到,局势必将变得复杂。”
平子澄看完密信,目光坚定:“先生放心,三日之内,我们定能在同州周边打出静塞军的名声,让百姓知晓我军与朝廷军队的不同。”
苏允站起身,在厅内来回踱步,片刻后,停下脚步,目光炯炯:“好!诸位,接下来的三日,至关重要。
开仓济民之事,务必办得漂亮,让百姓看到我们的诚意。
同时,加强同州城防,密切关注长安方向的动向,一旦朝廷援军有所行动,立刻汇报。”
苏允言辞恳切地说道:“百姓乃立国之本,得民心者得天下,此乃千古不变之真理。
我军虽武力强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可若无百姓支持,即便占领长安,也不过是无根之萍,难以长久稳固。
如今开仓济贫,能解百姓燃眉之急,让他们知晓我军并非残暴之师,而是仁义之军。
再张贴《安民告示》,许以助我军者免三年赋税,如此一来,百姓必定踊跃响应,我军后方无忧,再挥师长安,方可万无一失。”
众将纷纷拱手说是。
同州城的粮仓前,百姓们如潮水般涌来,排起了一条望不到尽头的长长队伍。
他们衣衫褴褛,补丁摞着补丁,破旧的衣物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每个人的眼神中既有对食物那如饥似渴的渴望,仿若饿狼见到猎物;
又带着一丝疑虑,好似惊弓之鸟,生怕这是一场虚幻的美梦。
当一袋袋粮食被发放到百姓手中时,人群中先是爆发出一阵短暂的沉默,随后便响起了阵阵惊叹与感激之声。
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白发如霜,身形佝偻,双手颤抖得如同风中残烛,他小心翼翼地接过粮食,浑浊的眼中满是泪水,顺着那布满皱纹的脸颊缓缓滑落,口中喃喃道:“老天爷开眼呐,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事。”
与此同时,城中各处的墙壁、街巷口,都张贴出了《安民告示》。
一群百姓如蝼蚁般围在告示前,人头攒动,议论纷纷。
一位身着长衫的识字书生,站在高处,清了清嗓子,大声念道:“凡助静塞军者,免三年赋税……”
人群中顿时炸开了锅,“真有这等好事”
“看来这静塞军和以前的军队不太一样。”
人们交头接耳,眼神中既有惊讶,又有一丝期待。
随着时间的推移,静塞军开仓济贫的消息仿若长了翅膀,传遍了关中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百姓们对静塞军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
原本紧闭的家门,那冰冷的门板缓缓打开,缝隙中露出的不再是恐惧的目光,而是好奇与友善。
百姓们开始主动与静塞军交流,田间劳作的农夫,会热情地为路过的士兵递上一碗清水;
集市摆摊的商贩,会向士兵们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甚至为他们提供敌军的情报。
更有不少青壮年,怀着满腔热血,主动请缨,要求加入静塞军。
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里,一位年轻的后生,身姿矫健如猎豹,背着破旧的行囊,风尘仆仆地来到静塞军的营地。
他目光坚定,犹如夜空中闪烁的寒星,大声说道:“俺听说你们是为百姓着想的军队,俺要跟着你们,为百姓出一份力。”
州府衙内,苏允看着源源不断送来的百姓支持的消息,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那笑容如同春日暖阳,驱散了冬日的严寒。
他缓缓开口:“民心可用,关中可定。待后方稳固,便是我们进军长安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