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撕破脸了!(1/2)
第408章 撕破脸了!
震惊过后,李昌祚迅速反应过来,急令全军回援。
随着一声声号角响起,宋军大营内一片慌乱,士兵们匆忙收拾行囊,牵出战马,在将领的催促下,向着同州方向急行军。
郑朝宗得知李昌祚回援的消息后,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果断下令:“全军追击!”
静塞军如猛虎出山,紧紧咬住宋军的尾巴。
当宋军行至野猪沟时,四周一片死寂,只有风吹过树林发出的沙沙声。
李昌祚心中突然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刚想下令全军戒备,却为时已晚。
刹那间,喊杀声从四面八方传来,郑朝宗的伏兵如神兵天降般涌出。
宋军溃兵们顿时乱作一团,自相践踏,惨叫声不绝于耳。
李昌祚的战马被一支冷箭射中,前蹄高高扬起,将他重重地甩了出去。
亲兵们见状,拼死冲上前去,用身体为他挡住如雨点般的箭矢,七手八脚地将他从混乱的战场中拖出。
此时的李昌祚,盔甲凌乱,脸上沾满了尘土和血迹,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不甘。
他望着身后混乱的战局,心中明白,此次回援不仅失败,还让宋军遭受了重创。
黄河东岸的坊州、华州守军听闻同州失陷,李昌祚又遭遇惨败的消息后,吓得胆战心惊,立刻下令紧闭城门,龟缩城内。
至此,文彦博精心布置的“星罗棋布”防御体系,如同脆弱的纸张,被轻易撕裂。
消息传至河中府,文彦博正在书房中品茶,听到这个消息,手中的茶盏“啪”地摔在地上,摔得粉碎。
他的脸色阴沉得可怕,额头上的青筋暴起,在书房中来回踱步,口中喃喃自语:“老夫一生英名,今朝丧失殆尽矣!”
然而,局势并未就此停止恶化。
苏允在拿下同州后,迅速整顿兵马,准备挥师南下,直逼长安。
郑朝宗则继续率领静塞军追击李昌祚,扩大战果。
关中大地战云密布,一场决定双方命运的大战,已经如同暴风雨前的阴霾席卷而来。
长安城内,百姓们人心惶惶,大街小巷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所有人都知道,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向着这座古老的城市逼近。
李昌祚败军如潮水般涌回长安,城内愈发混乱不堪。
李昌祚灰头土脸,盔甲上的血迹和尘土混作一团,在一众残兵败将的簇拥下,前去拜见文彦博。
文彦博见到李昌祚这个败将,顿时脸色铁青,双眼似要喷出火来,当着全军将士的面,怒声呵斥道:“李昌祚,你为守子午岭,调集同州大量军队,令得同州失守,致使战局急转直下,按军令状,即日起革除官职,听候发落!”
李昌祚扑通一声软倒在地,一脸的绝望。
然则此令一出,军中将领们却是一片哗然。
一位年轻将领率先站出来,大声吼道:“若不是文相强抽兵力,致使同州兵力空虚,同州又怎会轻易失守
这责任怎能全让李将军一人承担!”
众人纷纷附和,群情激愤。
白发老将曹琨更是怒不可遏,“唰”的一声拔出佩剑,剑锋直指文彦博,声嘶力竭地吼道:“吾等妻小皆在关中,如今却要为你们的私心陪葬!今日,我定要讨个说法!”
文彦博气血上涌,“哇”的一声,喷出一口鲜血,身子摇摇欲坠。
周围的士兵见状,急忙上前搀扶。
此时,文彦博亲信部将的眼神闪烁不定,透露出一丝异样。
察觉到异样的文彦博,心中愈发不安。
他强撑着身体,喝令众人安静,试图稳住局面,可军中的不满情绪如燎原之火,难以扑灭。
当夜,长安城内一片死寂,只有巡逻士兵的脚步声在空旷的街道上回响。
然而,就在这看似平静的夜晚,一场背叛悄然上演。
永兴军路的两名指挥使经过一番密谋,决定率部投奔静塞军。
他们带着麾下精兵,趁着夜色,悄然打开城门,向着静塞军营地疾驰而去。
消息很快传到文彦博耳中,他瘫坐在椅子上,眼神空洞,喃喃自语:“完了,全完了……”
此刻的他,深知局势已彻底失控,关中防线濒临崩溃,长安危在旦夕。
与此同时,苏允和郑朝宗得知两名指挥使来降,大喜过望。
苏允当即决定,趁长安守军人心惶惶之际,发动总攻。
一时间,静塞军如汹涌的潮水,向着长安逼近,喊杀声震得大地都在颤抖。
长安城内,百姓们惊恐万分,哭声、喊声交织在一起。
守城士兵们士气低落,面对即将到来的进攻,不知所措。
文彦博强打精神,试图组织防御,可往日的威严已荡然无存,士兵们执行命令时也显得拖沓犹豫。
……
汴京皇宫之内,气氛凝重得让人窒息。
高太后端坐在凤椅之上,听完关中败报后,脸色瞬间变得铁青。
为了撇清关系,她当众怒斥:“文彦博,老迈昏庸,误我大宋江山!”
声音在大殿内回荡,大臣们纷纷低下了头,大气都不敢出。
韩忠彦见状,立刻出列,拱手提议:“太后,当务之急,需启用章楶。
他足智多谋,定能扭转战局。”
话还没说完,朔党王岩叟便匆匆出列,神色慌张地密奏:“太后万万不可!
苏逆乃是章楶族侄,恐有通敌之嫌,实在不可轻信!”
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大臣们分成两派,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就在众人争执不下时,往日通常不发一言的赵煦突然起身朗声道:“朕欲亲征!”
此言一出,满朝震惊。
满朝文武此时再次端详这个少年天子,发现昔日的幼童如今已经是个玉树临风少年郎矣,有些老臣恍惚之间好像看到了少年时候的神宗皇帝!
闻听赵煦此言,高太后脸色骤变,赵煦这一举措,自然是意在夺回被自己把持的权力。
刚想开口阻拦,却见赵煦眼神坚定,不容置疑,高太后顿时心下有些迟疑起来。
高太后目光如炬,在群臣的脸上一一扫过,见吕大防、范纯仁等一众大臣,虽对赵煦亲征之语震惊不已,面上却无半分愤怒之色。
刹那间,她心中如明镜般透亮,一直以来,自己苦心经营、试图打造的后党,竟从未真正存在过。
朝堂之上,实则只有一党,那便是文人集团。
对这庞大的文人集团而言,无论是皇帝亲政,还是她垂帘听政,本质上并无区别,因为政权的运转,始终离不开他们的辅助与支撑。
念及此处,高太后心中虽泛起一丝不甘,却也不得不正视现实。
高太后想起韩琦对曹太后的往事,心中不禁泛起一阵复杂的滋味。
当年仁宗驾崩,英宗继位,可英宗即位之初便突患疯病,难以理政,曹太后无奈垂帘听政。
那时候,朝堂之上暗流涌动,英宗与曹太后之间嫌隙渐生,多亏韩琦从中斡旋,多方劝说,才使得两宫关系有所缓和。
待英宗病愈,韩琦又以巧妙且强硬的手段,力促曹太后撤帘还政,让英宗得以亲掌大权。
如今,相似的情景似乎又要重演。
自己垂帘听政多年,一心为大宋江山稳固,为赵家天下着想,可如今赵煦想要亲征,这背后的深意,她又怎会不明白。
他就是想借亲征之机,彻底摆脱自己的掌控,拿回本属于皇帝的权力。
高太后心中暗自思忖,自己苦心经营多年,难道真的要在这一刻功亏一篑
她抬眼望去,赵煦身姿挺拔地站在朝堂之上,眼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与当年的神宗竟有几分相似。
而朝堂下的大臣们,虽依旧恭敬站立,可他们的心思却难以捉摸。
高太后深知,如今的局面已不比往昔,自己看似大权在握,实则已陷入孤立。
若强行阻拦赵煦亲征,不仅难以成功,反而可能会激化矛盾,让局面更加不可收拾。
想到此处,高太后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
她挤出一丝笑容,缓缓说道:“陛下既有此壮志,哀家自当全力支持。只是亲征之事,干系重大,容不得半点马虎。
还需细细商议,制定周全的计划,确保万无一失。”
赵煦闻言,心中虽清楚高太后此举只是缓兵之计,但见她并未强硬反对,也算达到了初步目的,便微微颔首,说道:“太后所言极是,朕定会谨慎行事。
只是如今关中战事吃紧,时间紧迫,还望诸卿能尽快拿出可行之策。”
此时,韩忠彦再次出列,说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要稳定关中局势。
章楶之事,还需从长计议。
当下可先调派其他将领,率领精锐之师,火速驰援长安。
同时,派人前往长安,安抚守军与百姓,稳定军心民心。”
此言一出,朝堂上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然而,王岩叟却面露忧色,说道:“韩大人所言虽有理,但如今关中局势已然失控,仓促调兵,恐难解燃眉之急。
且长安城内人心惶惶,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便援军赶到,也难以扭转战局。”
众人听了,皆是一阵沉默。
此时,一直未发言的曾布站了出来,说道:“诸位大人,依臣之见,当下既要调兵驰援,又要设法离间敌军。
苏允与郑朝宗虽势大,但他们并非铁板一块。
可派人潜入敌军内部,散布谣言,制造矛盾,使其内部生乱。
如此,或许能为我军争取转机。”
赵煦听了,眼睛一亮,说道:“曾爱卿此计甚妙。
就依你所言,即刻派人着手办理。
同时,调兵之事也不可耽搁。
韩爱卿,你速去挑选良将精兵,尽快奔赴关中。”
韩忠彦领命退下。
高太后看着朝堂上忙碌的众人,心中五味杂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