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日本战国:若狭之虎的崛起 > 第197章 评定开始(可不看哈!)

第197章 评定开始(可不看哈!)(2/2)

目录

感状,是自镰仓时期开始,由地方首领颁发给家臣或有功之人,称赞其勇武和忠诚的纸质证书,也可以被当做是“奖状”的一种。

授予感状的,一般都是在战斗中立有功劳的将领和军士。相较于实打实的加封,感状更多注重的是精神上的奖励,成为一家当主拉拢家臣的成本最低的一种奖励。在山县秀政的呼喊声中,出身丹后众的杉宗介,出身若狭的香川荣久、松宫清广,出身播磨的宇野村赖、永良范资,出身美作的新免宗贞、有元佐则先后登场接受感状,这主要是褒奖他们积极响应义重的号召,动员领内军势参与西征。

当然,之所以只获得感状而非加封,主要是因为他们虽然参战了,但是没有取得像样的战果,大多数都只是跟着武田军在战场上“混经验”,并没有什么值得封赏的理由。但毕竟是出兵了,义重作为当主,确实应该给予一定的表示,而颁发感状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有一个获得感状的人,与其他人不同,那便是同样出身丹后众的稻富佑秀。

去年,稻富佑秀父子接受义重的命令,开始仿造“铁炮”,经过不断的试错和修正,耗费了将近一年功夫,最终,在义重西征回国后,拿出了五十支铁炮送到了爱宕山城。

经过射击测试后,命中率和威力也都能达到原版的七成左右,这已经是非常了不得的成绩了,也使得稻富一族足以获得义重的褒奖。

在两旁目光的注视下,香川荣久、松宫清广等人相继来到殿中的空地上,郑重地从侍从手中接过盖有义重押的感状,在得到义重“继续努力”的勉励后,恭敬地返回两侧自己的坐处。

颁发完感状后,便是进行授予“官途状”和“受领状”的环节。

我们知道,在战国时代,以官职作通称的武将数不胜数,如上杉弹正少弼、伊达左京大夫、今川治部大辅;且看小小一个尾张,就出了织田大和守、织田伊势守、织田弹正忠三家;更有甚者,武田氏也有三个弹正忠……难道朝廷真有这么多官职,连面子也不顾似地疯狂向外抛售吗

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许多武士的官位都属于私自僭称,没有得到朝廷的承认。可为何会形成这种官名泛滥的局面呢这便要进一步引入官途名与受领名的概念了。

首先要说明的是,官位与官名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官位是真实从朝廷处或通过幕府推举而获得的官位。其他没有朝廷或幕府承认的,都是官名,也被叫作“自称的官位”,可以看做一种山寨货,而这种山寨货又分为官途名与受领名。

这种官名,很多武士是自家主公给的。从主公处得到官名的凭证,当时被称为官途状或者受领状,说直白点便是“做假准许书”。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东西出现呢一方面,是因为官位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就连这个武士的主公也没有为家臣向朝廷或幕府申请官位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政治能力和财力。又或者,他们觉得根本没有这个需要,就这样给一个荣誉称谓便可。

这也是当时维系主从关系的一个方法。现在的我们看来,有名无实的名称没有什么意义,但官位已一早丧失实质意义及权力的战国时代,这些名称对于部分中下级家臣来说,已是出人头地的一个小证明。

其实如果仅仅想要区分官途名与受领名,那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官途”在日语中作“仕途”解,而“受领”则是“出任地方官”的意思。因此在繁纷的官名之中,但凡与国司有关的,都可以被认为是“受领名”;而“左京”、“近卫”等中央官名,是为所谓“官途名”。

举个例子,我们知道日本中世纪的地方长官是一国之守或权守,那么其对应的“某某守”,即此地方长官的受领名。但对例由亲王兼任国守的上野、常陆、上总等国而言,守与权守通常在京遥任,那么作为次官的介、权介就要成为地方长官,因此“上野介”、“常陆介”、“上总介”亦成为常见的受领名。

室町幕府时期,随着武士地位进一步巩固,官位授予武士的情况愈加普遍。甚至参议以上的高官都时常由武士担任——这使得武士之间以官位为代称的习俗迅速蔓延开来。

到后来,有些守护大名干脆私自下赐官名给家臣。而不论是天皇还是将军都处于一个半架空的状态,因而也无法干预,最终只能不了了之;最多感慨一声礼崩乐坏,声明彼官位非我所赐便算完事。于是官途名与受领名的颁发权就进一步下放至守护大名的手中。

可是守护大名也有被架空的时候。当时代渐渐步入战国乱世,守护权力衰落,守护代、国人领主和豪族等实力派的地位提高,结果各式各样的官途名与受领名也如雨后春笋般的树立起来。

但凡祖上蒙过恩荫的,都要以此自矜,将他们的官名当作自己的通称;家族里实在没有荣耀的,也要自己创作一个,好像追赶潮流。

到战国大名兴起,复杂混乱的官途名与受领名更沦为其统治的工具。对于有功的家臣,大名们就赐下“官途状”、“受领状”来嘉奖,准许他合法使用新的或者之前已经僭称的官途名或受领名,以此作为家臣之间的一种荣誉象征。

其实,官途状的前身是室町幕府将军为家臣请官所使用的“官途举状”,其较官途状而言当然要正式得多,更近似于一种书信之格式。

例如足利尊氏为家臣弥三郎请官所撰的官途举状,其中除家臣与官职的称谓之外,还有向公家致意之语,最后将时间与押书在末尾,以示恭敬。

可到了战国时期,官途状的对象不再是朝廷公卿,而是大名自己的家臣,于是书写起来也随意得多。

例如毛利隆元为家臣中村助十郎所书的官途状,其中只简单以“任”,加上所授予的官途名,再于正中央签下时间与押,最后写上家臣的名字“某某宛”便可算是完成。

至于受领状的格式,与官途状一般无疑,只是官途名改为受领名。如上杉景胜所书受领状,草草几笔,便将“肥前守”这一高官厚爵授予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栗林治部少辅。

不过,受领名一般赐予已有官途名的武士,如上面的栗林治部少辅;而拜领官途名的武士,则一般还是白身,像前此的“中村助十郎”。如此说来,受领名在战国时代应该算是比官途名更高一级的荣誉。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