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名门之后(科举) > 又见陆府

又见陆府(2/2)

目录

在这儿就见到一名未来的老师,这有些出乎陆钧的意料之外,他抬头看去,这人虽不似周峙那么古板严肃,笑呵呵的,甚至言语还算随和可亲,但他的目光却比周峙锐利多了,看向他们三个的时候,带着一种审视的意味。陆钧被他看得心里有些紧张。身后瀑布巨大的水流声一下子就变成了背景音乐,周遭的空气又冷了几分,他尽量稳住心神,谦恭的站着,等这赵先生发话,带他们上山。

赵先生盯着他们看了一会儿,方才点点头,道:“既然如此,你们跟我来吧。”

陆钧看了看常晓成和李尚源,他们好像也有些忐忑,几人跟在赵先生身后,又回到石阶上,往上走去。一路上,赵先生只是略略询问了几句他们县试、府试的经历,三人认真答了,正说话间,眼前出现了一条平坦的长长的青砖路,铺的十分宽阔,两旁都是青翠的苍松,地上茵茵绿草,林中鸟鸣阵阵,十分幽静清雅。

赵先生也不再问他们话了,带他们沿着这条甬道,走到一座数层楼高的石牌坊前。这牌坊灰白的石头似乎历经了无数岁月,但一眼看去又簇然如新,陆钧高高抬起头来,看那牌坊上龙飞凤舞,刻的是“观海来游”,下面一块匾额,才是“蒙兴书院”四个苍劲有力的正楷大字。

赵先生伸手一指,道:“这书院乃是前朝大儒杨时讲学之所,他游览至此,见这山上前可眺望沧沧东海,北接蒙兴港,前临运河一脉清流,古木参天,既清幽,又方便客人往来,是个传授学问的所在,便建了这座书院,当时,前来求学的有数千人之多。”

他顿了一顿,又道:“这是百年前的事了。”

陆钧这时候已经随他走过了石牌坊,再回头看,只见石碑的背额上写的是“青兖中枢”四字,细细一想,果然蒙兴这座山是在青州兖州中央。走过这座牌坊,他们眼前便是甬道的尽头,白墙灰瓦的书院围墙。

此时还是清晨,墙内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赵先生却没有带他们进书院的意思,而是带着他们沿着书院的院墙往书院后面走去。

白墙一转,眼前却是一片茂盛的竹林。陆钧他们心中都很好奇,但赵先生好像并没有对他们解释的意思,他们也就不好开口询问,只能绕着竹林,继续前行。

谁知走着走着,竹林中竟然露出了一条小径,赵先生便带着他们走了进去。脚下曲曲折折,两旁又响起了水声,地上铺的是圆润细碎的石子,读书声渐远,四周静了下来。竹林渐渐稀疏,小径往两旁扩开,变成了一处宽敞的院子,又是一道簇新的粉墙横在院子的另一边。

陆钧见了这处宅院,竟然生出一丝熟悉感。常晓成在他耳边小声说道:“咦,阿钧,这院子、院门,倒和你家有几分相似。”

陆钧又一细看,那院门高耸,里面处一左一右,两块抱鼓石,和陆府门口的一模一样。

他们到了跟前,大门的牌匾上竟然也写着“陆府”二字。

这回陆钧终于明白,赵先生带他们来的这个地方,是蒙兴陆家的宅院。

这时,赵先生才回头对他们说道:“陆老听说你们三个来了,想要见上你们一见。你们随我来吧。”

陆老?他们来蒙兴之前,陆家和常家自然把他们知道的和陆家相关的事情全都告诉了陆钧他们。这蒙兴的陆家,是从三十多年前开始发迹的。陆家的旁支自从搬到这里之后,就一边做些小本生意,一边让孩子入学读书。其中,有个叫做陆睿涵的陆家子弟,三岁能读,五岁能诵,还不到三十岁,就已经连中三元,被先帝点中翰林,授了编修之职。

从那之后,他在宦海中几经沉浮,虽说也有数次危机,却都被他一一化解,最终入了内阁。到了五十二岁上,当时的内阁首辅年事已高,致仕回乡了,陆睿涵便由次辅升任为首辅,从此后执掌朝政,长达近二十年的时间。

算起来,他应该七十多岁,快八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陆钧是在没法想象一名快八十的老人巍颤颤的出来接见他们的场面。赵先生似乎也看出了他的疑惑,微微笑道:“我说的陆老,是曾任礼部尚书的陆杭陆大人。”

陆钧一听,恍然大悟。原来陆睿涵还有三个儿子,却不知为何,他的二儿子和三儿子都早早去世,只留下了几个年幼的子嗣。如今的家业,包括书院,都是大儿子陆杭在管理着。陆杭也和他父亲一样聪慧,再加上陆睿涵在朝中的关照,他一路升到了礼部尚书,却并不曾入阁,今年早早致仕了。他回到蒙兴之后,一心在此研究学问,著书立说。

赵先生上前敲开院门,两个小厮站在门口,都穿着青绡衣服,面貌十分端正。见他们来了,躬身道:“老太爷在书斋里等着诸位,请随我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