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名门之后(科举) > 指点迷津

指点迷津(2/2)

目录

“江都烟景尽飘尘,

朔风吹雪正频频。

地气弥乱满瘴疠,

何日复得见阳春?!”

吟罢,他从袖子里掏出几块碎银放在桌上,仰首阔步走出了铺子。铺子主人出来时见他留下钱,人却不见了,忙回去拎了一个纸袋,一路喊着去赶这老人。没过一会儿,他失望的回到铺中,对陆钧兄弟叹道:“那老先生给了钱,怎么却不拿东西,就走了呢?”

他不解的摇着头,往后厨去了。陆钧和陆钟都已经饿的肚子响个不停,狼吞虎咽就把那两盘蜜饺都吃下了肚。然后挎上自己的书篓,急匆匆往社学赶去。

一路上,再次想到方才老头那奇怪的话,陆钧心中隐约生出了个念头,却有些不敢相信。他觉得那什么张良巧遇黄石公的事儿是不太可能会发生在他自己头上的。况且最近来洛陵县的人很多,谁知道这老先生是不是也是其中的一员呢?

想到这里,他问陆钟道:“钟儿啊,你有没有听说为什么咱们县里最近来了这么多外地人呢?”

想不到,陆钟点头道:“听说过啊。前两日我大舅来看我和我娘的时候说过,如今运河上多设了一重税关,来来往往的税都要加倍了,我大舅本来要运些香蜡出去,这一回,也走不了了,那些从我们这儿过的客商,也不敢再往前走,都指望着能在这里把货物卖掉呢。”

陆钟恍然大悟,看来,那什么冯公公着急去临清州,不光是为了躲开这即将到来的范督学。临清州是运河沿岸一个很大的税关所在地,冯公公是忙着去捞钱去了!

可是这样一来,这些南来北往的商贩可就遭殃了,他们辛苦买卖货物,再加上赶路,有时候一出门就要花上个一年半载,这税一加重,说不定他们不但白忙活了,还会赔个血本无归。

他忧心忡忡的对陆钟道:“大伯还没回来,最近也没什么消息,不知道他……怎么样了。”

陆钟也道:“前几日本来说快要回来了的,可是如今还没回来,听说爷爷已经让我爹去打听了,希望不要出什么事情才好。”

说话间,两人已经到了社学门口,常晓成照例带着李尚源在那儿等着他们。常晓成自从上次被陆钧训了一顿之后,老实多了,不光是对他们几个,就是对那些其他的孩子也不敢再呼来喝去的了。因为陆钧的提醒,他意识到,自己要是再这样下去,和黄长义那种恃强凌弱的人还有什么区别呢?!

一见着陆钧和陆钟,他满脸笑嘻嘻凑上前去的,道:“你们两个平日里都比我来得早,今天怎么晚了?”

陆钧一边往里走,一边把在铺子里碰上那位老先生的事情对常晓成和李尚源讲了一遍,他们听了也纷纷称奇。常晓成刚想高声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就迎面对上了周峙严厉的面孔,他只能乖乖闭上嘴,进句读堂上“早自习”去了。

午膳过后,云板响了三响,孩子们正一起赶向书算堂,社学门外却忽然传来了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

陆钧一开始觉得自己可能听错了,因为他们用午膳的时候,天边隐隐响起了低沉的轰隆隆的雷声。这两日来不知为何,动不动就是一场瓢泼大雨,又不像夏日的雷阵雨那样,雨过后就是晴空万里,这段时间大雨过后,天却还是一直都是阴沉沉的。

这样的气氛让陆钧觉得有点压抑,或许就是因为这连绵的雨,蒙兴那边才发了水,督学才会改道驾临小小的洛陵县吧。

然而很快,他就发现自己并没有听错。周峙也愣了一愣,他站定了,侧身听着外面的动静,刚刚坐下的孩子们纷纷交头接耳,道:“出什么事儿啦?!”

周峙将手中戒尺在桌上一敲,对众人道:“都坐好!我去看看。”

谁知道,他刚想跨出屋门,却见两个黑衣高帽的皂吏踏了进来,道:“周先生,范督学驾临你这洛陵社学了!还不快出来拜见督学大人!”

※※※※※※※※※※※※※※※※※※※※

范督学的到来,会对陆钧的备考计划有点影响的,至于是什么影响,且听下回分解:)

老暄总是想趁没事的时候多写几句作话,然而每次存完稿子都是头晕目眩死狗状……

大家可能都知道这个文的背景设定仿照的是明朝中后期,明朝和清朝都是科举鼎盛的时期,因此史料里关于这两朝的记载经常混肴,比如关于提学官该怎么称呼?有的说是提学,有的说是督学,最后还是一本比较全面的书上说:“明代中期以后,提学官往往成为督学、学使,学校生源则称提学官为宗师……”

还有,还有老暄看到的一篇关于督学制度写的挺好的文章,叫做:明朝提学官与各省乡试。老暄看完发现竟然是个日本人写的,一个外国人还有这么辛勤考据的精神,老暄一下子也不觉得自己为写这篇文翻翻书查查资料有多么辛苦了~~~

好了,老暄的废话说完了,小天使们明天再见:)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