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千金婢 > 再嫁

再嫁(1/2)

目录

入夜后,后宫一片宁静。国丧期间新君不入后宫, 只有每日晨昏定省给太后请安, 其余事务都有皇后主持。除了需要帝后出席的仪典, 皇后也许久没见过皇上了。

宁王当皇子多年,在波诡云谲的前朝后宫中磨练了心性,明白初登大宝时人心不稳, 最易生变。他在政务上比平日更加勤勉,宵衣旰食。先是由睿王这样的年轻派出手, 快刀斩乱麻地废除几项旧制。而后宽和怀柔, 善待众臣百姓, 令人心归附。先皇临终前也虑到新君权力巩固,要恩威并施, 提早在怀柔政策上助他一臂之力, 就是召回李学士。

李学士是前朝博学大儒,深受读书人尊敬。当初他门下有些学生与宁王走得近, 政议颇为激进。晏王收集证据咬文嚼字, 以大不敬之罪参劾宁王与世子。晏、宁两派在朝中争得不可开交, 最后闹得不可收拾。

宁王的门人被陆续定罪流放,他们大多文人傲骨,不卑不亢, 拂袖慨然上路, 最后终于牵连到他们的老师。宁王力争不过, 连先皇都暗示他明哲保身, 不要再掺和。

人人都知道, 李学士是无辜被牵连,是晏王党招揽不成的一次报复。先帝临终前亲自为其正名,展现了一个帝王难得的胸襟气度。知错认错虽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对帝王来说,他们却要顾念身后青名、史官笔杆。先帝此举既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亦是为君者权衡一己名誉与政局稳定之后的抉择。

李学士的官复原职,代表先帝对晏王所谓大不敬控诉的彻底否定,也抹杀了朝野诟病宁王的把柄,当初李学士被流放,颇有些人认为宁王做了缩头乌龟,推自己的老师出去顶罪。

如今李学士回来了,宁王在道德和情感上都没有了亏欠,他就可以安心当一个完美无缺的皇帝。不仅如此,他还要更加器重李学士,更加善待他仅存的家人,向天下人展示天子温情的一面。

睿王几乎是从出生起,就不断目睹这样的君臣舍离。宁王门人因文字狱被陆续流放的那大半年里,他每隔几日就要到懿德门,折柳送别。白马西风,斜阳衰草,那些和他年纪差不多的青年才俊,就此告别京城这个舞台,他们的人生如夜空中的流星一瞬,耀眼的明亮后就是永恒的寂灭。他眼睁睁看着,对他们最后的印象就是夕阳下的背影。

寒风吹过,拂动宫殿檐下的红灯笼,到处洋溢的过年的欢欣。睿王却垂下眼帘,一路走来脚下如有千钧。宣仪殿的宴会散去,宫人们进进出出地在收拾残局,里面的灯火依然明亮,永不疲倦地等着下一场欢宴。

两年前,也是在宣仪殿门前,赶来赴宴的他远远看见李学士脱冠赤足,被武士押解出宫。夜风吹乱了老师的鬓发,露出隐隐花白。他想要上前搀扶老师一把,却动弹不得。眼前是李家满门被抄,身后是宣仪殿热闹夜宴。他站在痛苦与欢乐的夹缝中,第一次质疑自己存在的意义。

宫人殷勤举灯照亮前方台阶,“王爷当心。”

睿王被一语惊醒,才觉已到皇后宫门口了。里面还有隐约灯光,不过大门紧闭,无人出入。他亲自上前,守夜的宫人忙行礼,“这么晚了,王爷有事?”

“今晚议事散得早,听说母后也刚从宴会回来,特向父皇讨了旨意前来请安,许久没见母后了。”

宫人应了一声,回身推门进去通传。不一会儿出来,为难道,“娘娘准备睡下了,让王爷好好歇息、为皇上分忧,明儿有空再来罢。”

睿王并不意外,他点头打发了宫人,没有立刻离去,而是在门外略站了站,看着殿里的灯光,不知在想些什么。伺候他的宫人们都习惯了,远远在旁侍立等着。

皇后并没睡下,正坐在妆镜台前,由同心服侍梳头。她保养得极好,仍是满头乌发。同心小心地将头发梳顺笼好,“娘娘,好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