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燕之冀歌(2/2)
公主想要喜欢骑马,国力渐衰的北燕很难像以前那样,有足够的战马纵横沙场,皇帝还是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只小马驹,让公主开心。
少时,公主深感父皇的憔悴,不解,先祖英明神武,怎么父皇治下,大燕就江河日下,一时间,她认为是缺了能征善战的将军。因此,公主曾梦想做一个大将军,为北燕南征北战,蒙学后,因为对兵事颇感兴趣,更是学习如何战斗,喜好读《素书》《六韬》之类的兵书。
皇帝看在眼里,命令司空昭羲,按照培养统帅和将军的方式,锻炼公主,训练她的文韬武略。她不再是那个小女孩,皇帝希望她能站起来,他要她能!成为皇帝的剑!大燕的主人!
物是人非,斯人已逝,太阳,到底还是会升起来的,无论如何,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大燕,一切的一切,终究会有新的开端。巡检司正到处在城中,整顿秩序,蒙古密碟和搞破坏的人,都被找出来,一一肃清掉。镇玺骠骑直也在暗中调查,向那些对女皇登基不满的人出手,乱世用重典,要想保证安全,就需要除掉这些隐患,为女皇登基保驾护航,保护大燕江山。
登基之后,女皇首先便是大赦天下,然后下诏,调集全国力量,部署防务,统领禁军的靖北侯出班报告,燕京及周边,加上收拢的溃兵,尚有三万五千余。女皇结合曾读过的兵书和地形图,问出燕京内尚有巡检司两万一千余人,从兵部尚书口中,获悉各地驻军,下旨,调开封府和济南府半数步兵旨意到达后十五日内赶赴燕京,做好勤王调度后,首相提出了疑虑。由于勤王大军战斗力不敢保证,建议女皇做两手准备——请南国出兵,国力凋零的北燕,经不起频繁的劫掠,不然先帝也不会竭力御驾亲征,向南方求援,不失为一个方法。但礼部尚书先女皇一步,提出问题,南国唯利是图,如今北燕国库空虚,要怎么说服南国出兵。
“陛下,不要忘了,当初先帝在时,屡次向南国提出贸易往来,南国都抬高价格,压榨我大燕利益。南国从我们这里换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精良的战马坐骑,我们需要的粮食,仍旧是杯水车薪,如今国库空虚,恐怕南国不会轻易答应我们”
“朕知晓爱卿之意,南国重利,可唇亡齿寒,我大燕若亡,蒙古人的目标,下一个便是南国,相信他们会做出选择,且试一试,事若能成,大燕,还有一线生机”
引狼入室和北虏南下的危机让朝堂争吵起来,最后,女皇拍板要草拟国书,去信南方。
南方的冬天,也不比北方暖和多少,宫廷中一位白髯老者,正戴着眼镜,看着奏章,边看边思索着,突然,有人上来禀告,有人因为急事求见。急事?是哪里又爆发瘟疫了?还是泰西又在哪处刁难我国了?亲卫接过门外递来的信封,查验一番,确认安全后随即将密信递到皇帝的手里,皇帝拆开信封,再次戴上眼镜,将这封不算太长的信,读了两遍才放下,他低声自言自语道:“荒唐,真是荒唐。”使者一路南下,原本他以为灾难之下南方也一样,但和北方的哀鸿遍野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安居乐业,反差之大,让使者发出悲叹,他更要完成这一次任务。
到申时,使者才获准,入朝觐见,呈递国书。前几天,皇帝早就收到北方传来的密信,知道北燕的困境,他心动了,可作为一国之君,他不得不有很多的考量。北朝十万大军,在蒙古面前一击而溃,在对蒙古实力不了解下,他不得不谨慎,比起北朝,南国最缺的就是骑兵,想要制胜,只能以量取胜。南楚要出兵,就要二十万甚至更多,耗费不菲到北方无力承担,南方至今,也是水患未息,瘟疫未平,恐怕,也不一定经得起这等开销。
何况,海外精兵尚未归国,国内多年没有和骑兵对战的经验,还需要时间去操练,大臣们纷纷议论着,而皇帝还在沉思。众人没商讨出方案,陷入沉默时,突然,皇帝唐突的说一句“诸卿还不知道吧,北朝即位的是位公主。”经有反应快的官员,想到了什么。“都准备起来,先集结十万人马,两个月后开拨。”皇帝思索许久后做出了决断,他已然有了一个更加长远的计划……
航行在南洋的一支小船队,正在北行,南楚在外的海外精兵,正在归国途中,耐不住寂寞的太子殿下,自己先行归国,他还不知道,自己在这段航行后,将要在这个时代,激起怎样的惊涛骇浪。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