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出山(2/2)
穿戴完毕,拂尘收起,再到溪边一看,见一少年剑眉朗目,唇红齿白,着玄衣大氅,道貌岸然。不由赞道:“好俊的小道士!”完后,哈哈一笑,找了一块开阔空地,支起树枝,把白鱼洗剥干净,用木棍穿起,架在支架上,取火烤熟。别说,这白鱼肉质鲜美,我好是大快朵颐了一番。
吃饱喝足,我沿着溪流继续朝下游前行。毕竟深处异地,处处暗藏凶险,我把神魂铺洒,百丈范围一举一动皆了如指掌。同时脑中又再翻查了一番翟临识忆,对北邙界有了更深的了解。
北邙界是一处庞大界空,丝毫不亚于我原来地球所处的宇宙,也即是大能口中的神弃之地。这处界空也有亿兆星体,万物运转也遵循最基本的物理法则。但这处界空,适合人种存留的星系星体远比我们那处界空要多得多。毕竟,在地球所处的界空,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有外星文明。
北邙界人种文明历史太过悠久,至少也要有上亿年以上,毕竟修行界存在的历史都有亿万载。但奇怪的是,时至今日,凡人文明似是仍处于封建社会,科技文明进展也很缓慢,飞机、大炮、电子产品这些地球人认为高科技现代化的东西,似乎从来没在这处界空出现过。我不知道文明是否有轮回,说不定这处界空几千万年前也有过科技爆炸的时代呢。
相比凡人文明,修行界的发展就很“高科技”了,起码像这样依靠庞大天地元气驱动的的跨界传送阵,地球人是绝对做不到的。另外,修行界还有“飞剑传”、“神魂传音”、“搜魂夺魄”、“天道血誓”、“护教法阵”这些技术,虽搞不清楚生发原理,但似乎都是对天地元气的精妙操控,高级程度不亚于地球的高科技。
想到这,我多少理解了一些,地球所在界空,因为没有天地元气,所以培养不出练气士。那凡人要发展,就只能发展自身,开拓智力,发明器物,把凡人文明发展的如火如荼。
而北邙界呢,因为有丰厚的天地元气,造就出了练气士的存在,从而把人种分出了凡人和“仙人”的区别。仙人为求大道,孜孜不倦的苦修钻研,推动修行界的不断进步。境界划分的完善,功法秘诀的创造,无不说明修行界的发展壮大。这是一批自强不息,不进则退的人。
相比之下,北邙界的凡人就有点“烂泥扶不上墙”的意思,他们知道,在他们之上,有无所不能的“仙人”。他们膜拜,他们嫉妒,他们挖空心思想成为“仙人”中的一员。所以,他们不思进取,他们相信来生,信奉因果报应。他们认为自己所作所为,“仙人”都在看着,希望有朝一日,自己可以感化仙人,提携自己、点化自己,让自己一步登天。这是典型的封建社会老百姓的思想。所以凡人社会文明进步的相当之慢。
我眼下所处的地星正是名唤“北邙星”,最早的修行文明生诞之地,后世修士因此才把此处界空唤作“北邙界”。这里本是钟灵毓秀之地,但正因此处发展最早,修行资源也被耗尽的最早。早在千万载前,各大修行宗门早已弃之而去,寻找更灵秀的地星安身。
朔灵宗若不是因为祖师遗诏,恐怕也早已弃之而去。毕竟,一个灵机耗尽的地星,无法为修士提供修炼之资,意味着宗门没有发展潜力,对当时每况愈下的朔灵宗而言,无异于等死。
当时门中已经形成泾渭分明的两派,以众元婴长老为首的一派,坚持认为应放弃祖师遗命,迅速举派撤离“北邙星”,寻求灵机丰盛地星寄身,否则宗门危矣。但以掌门和化神期太上长老为首的一派,坚决不同意,认为祖师之命不可违,况且已坚持了数千万载,此时放弃,功亏一篑,智者不为。
后来翟临值守期间出现意外,但期限到后,宗门也未再派值守人员前往,可见最后还是长老一派占据上风,放弃了祖师遗命。
按翟临识忆所言,万载前“北邙星”已基本没存留几家修道宗门,朔灵宗几已是第一大宗,山门正是坐落在这“朔隐山”中。这万载过去,不知其山门是否仍在。眼下唯有先出得此山,找人慢慢打听了。
我沿着溪流信步而行,不急不躁,不知转过了多少弯弯绕绕,眼看行了大半日,还是在山中,心了不由叹道:“这山也忒的大!”
眼看又行半日,已是傍晚时分,日头已被群山遮住,光线只一会功夫就黯淡下来。
我不便再行,决定就地休息。在山脚一处旮旯找了一块背风之处,施法起一道土墙挡在周围,又找了一些干草树枝铺在里侧,权当今晚休憩之所。
完事又去溪流里抓了几条白鱼,烤来吃了。此时天也完全昏暗下来。周围除了鸟叫虫鸣,也就只有山间呜咽的风声了。
我去避风之地盘膝坐下,看着漫天无尽繁星,听着耳边呜咽风声,想着自己如今处境,怔怔不语,慢慢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