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钱庄开业啦(2/2)
坏心的,等放贷之后去告状;好心的,等放贷之后去借点花,也算给信王做人情。
不好不坏的,想看看有没有自己掺一脚的可能。
然而所有人都没想到,大雍信行很快就对外告示了今年的三件花钱大事,把银库的钱安排得干干净净。
三件事,没有一件是放贷。
首先是想告状的人失望而回。
巫明丽表示,大雍信行还是信王府的私产。对内,花钱是要算利息,但是对外,不会写作放贷。
既然不算放贷,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盘剥。
其次是想借钱卖好的、想掺和一脚的,也没机会了。
信王府要办的几件事,其他人只能望尘兴叹,完全赶不上。
第一笔用于织工作坊扩建和织机改良。
新式织机的技术被南方封锁,整个京城只有极个别人掌握了改良方法,别人要学,只能学个作坊的结构,学不了新式织机的效率。
信王府拟增加三处织工作坊和两处纺纱作坊,钱庄拨给的钱用于勘察地形、雇佣女工和采买织机。
其中有一笔高达三千两的银子,用于鼓励工匠继续改进织机、改良纺机、创造其他工具,比如已经初具雏形的梳棉机。
陈万金、何巡等默默算了下作坊的利润,打了个哆嗦。
只靠这个织工作坊,再匹配一个纺纱纺线的作坊,利润早就打平利息,再叠上其他机器,再将纺纱织布的效率提高一些……暴利啊!暴利从天上来!
嗷嗷他们也想开织工作坊啊,要不他们也去开一个?
第二笔钱则是用于垦荒。
民生之举,老狐狸精们都觉得这是买名。
实际上,因为纺织产业突然暴涨,桑棉麻等作物与粮食争地,已经导致江南粮食急缺,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巫明丽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这样的情况发生在京畿,所以她选择贴补粮食作物。
不贴不行,商人可以只逐利不负责,信王府不行啊!
韩胜子仔细算过配比,按一亩棉花三亩粮食配给,算出一笔钱来贴补垦荒和种粮食。
第三笔钱非常出人意料,是用于修路。
具体起讫点待定,只暂定是沟通海港和纺织作坊的一条能跑马车的路,途径运河北港,总长约四百里。
修路的计划接受各地乡绅捐款或集款,沿途架几座桥,向过往商人收取过桥费。
捐款的给立碑记功,集款的可以等着分钱,但是要在钱庄投出去的本钱收回来后才轮到乡绅们分。
大多数人都能看出来,这条路就是为了把信王的织工作坊的布匹往海港和大运河运,以便出海和发送各地。
看起来是赔钱买卖,但是考虑到这条路的输送能力,从大面上算绝对不会亏。
或者说,只有信王府会亏,而沿途所有其他地方,都会得利。
难怪公示预算是每里路三十个人工,而钱庄只打算承担一半,剩下的一般,都要沿途的乡绅来承担了。
自古修路、架桥,难在攒局。局攒成了,多的是人往里投。
……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