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萌宠来袭:爹地,妈咪又跑了 > 第28章 角度

第28章 角度(2/2)

目录

毕竟那时候,他仅剩的,就只有他被伤得遍体鳞伤的自尊心了……

那时候年少轻狂,以为他们如果真爱,就一定经得起时间与空间的考验。

在国外的几年,他忙得就像陀螺一样,每天睡觉的时间都不超过六小时。只为了有一天,他能够骄傲地站在夏母的面前,自豪地告诉她,他李易书,配得起她的宝贝女儿!

曾经无数次,他拿起越洋电话,想要打给远在大洋彼岸的夏忧。然后每一次到了最后,他都放弃了。

说什么?怎么说?

他思念成疾,却不知该如何面对她。或者他潜意识里也在害怕,怕她的责怪她的埋怨;怕分离带来的变数;更怕那些连他也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这一耽误,时光就晃到了夏忧毕业。他彻底地失去了夏忧的联系方式。那些惶惶不可终日的异国夜晚,他总会无数次从梦中惊醒。无数光怪陆离的梦,每一个都在向他暗示他会失去他生命中的最爱。

大脑就像一根紧绷的弦,他不敢让自己放松。只有拼命的努力,兼职。不让自己有一分一秒停歇下来的时间。生怕一停下来,他心中的最后一道支撑,就轰然垮塌……

万灵珊就是在那时候出现的。凭心而论,身为一个富家女,万灵珊不矫揉不造作,不奢华不张扬的品质实属难能可贵。

她美丽大方,落落动人。谱一进校,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可同时身为中国留学生,那么小的一个圈子,李易书却很久都没有留意过她。

他不知道她是怎么关注上他,并且开始喜欢他的?

直到她倒追他的事,在他们那个圈子传开,他才开始正视这个女孩的出现。可那时候,他满心都是夏忧。眼里心里再也容不下别人。

他拒绝得斩钉截铁,她却依然不肯放弃。无论他如何冷眼相待,置之不理,她总是默默地跟在他的身后。这一跟,就是两年。

圈里的朋友都笑他不懂怜香惜玉。只有他知道,他的心,全都给了一个人。可那个人,却与他关山远隔,鸿雁无音。

毕业后,他毫不犹豫地回了国。她也放下一切跟了回来。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当头一棒。

他一下飞机,就联系了几个旧日同窗相聚。听到的第一个消息,竟是孟震霆与夏忧的八卦。

传言说得绘声绘色。他们说他离开之后不久,夏忧就和孟震霆走得很近。他们说这几年,夏忧一直是圈子里默认的孟震霆的“地下女友”。

他们说了很多很多,到最后他一句也听不进去。那一天他喝了很多很多的酒,到最后醉得不醒人事。

一个是他最爱的女人,一个是他的铁哥们。他该如何去面对,他们在一起的事实?

他没有勇气去面对面的质问,只能偷偷地隔了人群望着他们。有好几次,他都看见她和他从孟氏大厦里走出来,默契而笑的样子。

那样的默契,是发自内心的流露。若非经年累月的积累,又怎能形成?!

那段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李易书已经忘了。他只记得,万灵珊寸步不离地在他身边照顾他,鼓励他。

当有一天,他从宿醉中醒来,看见窗外初升的太阳。李易书不知为何,突然就醒悟了。他不能再这样沉沦下去。

振作起来之后,李易书终于接受了万灵珊的心意。并进入了宇科集团,成为了其中一员。

彼时他和万灵珊约好,不暴露他们之间的关系。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在短短的大半年时间内,从基层做起,一跃成为了公司的中上层主力。

所以当万灵珊将李易书带到其父面前时,万宇科是十分满意这个才貌兼备的“准女婿”的。

如果没有校庆时的那一次碰面,也许他和万灵珊的日子,就这样平淡无波的过下去了。

可夏忧注定是李易书命中注定的劫数。当夜同学聚会上,他没有看见孟震霆的出席已是奇怪。

当他看见夏忧拉着盛仲景出现在他面前,对他说这是他的男友时,李易书简直懵了!

如果当初的一切都是误会……那么……

他不敢去想象,自己因为再次的判断失误而失去了夏忧。如果夏忧当初并没有和孟震霆在一起,那么,夏忧和盛仲景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李易书不敢再深想下去,他宁可相信,夏忧说的都是真的。直到这则轰动全城的重磅新闻出现在他面前,李易书才再也没了自欺欺人的机会……

“你是说……我母亲曾经来找过你,并且让你离开我?”夏忧的声音里,是抑制不住的颤抖。

“嗯。”当经年压在心底的秘密,终于脱口而出时,李易书这才长长地松了口气。

“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死命地摇了摇头,夏忧下意识地想要否定这样的认知。然而下一秒,当她对上李易书那双清澈如琉璃的眸子时,她知道,他说的都是真的。“怎么可能是这样?怎么能够是这样?!”

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李易书不辞而别的理由,夏忧却从来没想过,会如此狗血。但当夏忧静下来细想时,便会发现,有些东西在当时早已露出了端倪。只是,她从来都没有在意过。

母亲曾不止一次对她说过,女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样的话。当时她以为,所谓的嫁得好,就是如同她的父母一样恩爱有加。

可直到父亲去世,夏忧有一次无意中收拾父亲的遗物时翻到他的日记上写的一句话。她才知道,父母的婚姻并不像她看上去的那般美满和谐。

父亲是个循规蹈矩的知识分子。才貌双全,骨子里却并没有多少浪漫的细胞。他一身兢兢业业都扑在了教学事业上。也许这样的认真正是当年父亲打动母亲的地方。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