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有搞头!(1/2)
次日醒来,头痛欲裂。
古代的酒虽度数低,后劲儿却大得出奇,今后当慎重饮之。
宋澈倒了杯茶,茶润了润喉,躺下继续睡。
直至正午,门被推开。
沈文君端着饭菜走了进来,将几碟小菜往米饭“啪啪”通通那么一盖,招呼道:
“你最爱吃的盖饭做好了,快些起来吃,大懒虫。”
“谢谢小馒头。”宋澈笑着应了一句。
沈文君昂首挺胸,有意张扬:“你见过如此波澜壮阔的小馒头么?”
“啊,那就是小葡萄,小葡萄……”
宋澈笑着下了床,抓过筷子开始刨饭。
沈文君又倒来了一杯茶,托着腮便看着宋澈吃,不时问道:
“哎对了,你让琴若去订购三十辆板车又是为何?”
“摆地摊儿呗。”
“地摊?”
沈文君疑惑道:“通常只有低廉的粗布才会摆摊售卖,将绫罗绸缎若搬上街市,会不会有些掉价了?”
“谁说的,地摊不用租金,分布广泛,流动性高,只要位置找得好,货物有口碑,说不定比驻店销售利润还大呢。”
而且古代又没有城管,老子想咋摆便咋摆。
所以接下来几天,
沈文君负责新开作坊,宋澈则在苏州城内踩点,将人流巨大处汇总标注于地图上,以便日后选址摆摊。
加盟店的老板与掌柜们应召汇聚一堂,由琴若当培训老师,传授店铺运营之道。
乡下的农桑都愿意现银出售,跑外勤的伙计们不仅天天满载而归,还带回来许多期货订单,今后蚕丝应该不用愁了。
如今十三家加盟店,每店每日供销一百匹布,不算本店销售,出布量每日也得上千数,以目前云水坊的女红,手脚再快一日出布也不过两百匹,差得实在太远了,因此宋澈计划专门开一家大织坊,来满足每日供求,变向地也为城外流民再提供了些就业岗位,
跳水了半个多月的布价,终于涨了回来,甚至比原本市价还高出了一截。
云水坊逐渐也恢复了以往的客流。
通过几日的市调踩点,宋澈对苏州城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别看城外流民无数,城内居民的收入着实不低,据户部统计,江南各大城市,人均家庭月收入都在二十两以上。江南最富有的城市“江宁”更是高达三十两。
一斗米五十文,一斤猪肉两百文,一匹缎子六百文,以城市居民的月资完全可以解决温饱,甚至于丰衣足食。
大梁王朝真就和正史上的大宋王朝差不多,若这世上真有“平行宇宙”的说话,估计大梁就是另一个时空的大宋。
这俩王朝,都有个极其奇葩的特征——打谁都不赢,搞钱第一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