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章 仙人黄石公(1/1)
现当代学者也普遍认为其为伪托之作,关于成书时间也有五种观点,其一为西汉年间说。学者宫玉振在《白话三略》中认为,据《后汉书》记载汉光武帝审《黄石》,并在诏书中大段引用《黄石公记》,他据此认为《三略》当为西汉年间所作。其二为西汉末年说,学者许保林于《黄石公三略浅说》中认为,根据书中思想体系、使用语言、出土兵书及引文、古文献记载与成书目的来看,他认为《三略》是西汉末年精通兵法、熟悉张良事迹且拥护汉室的隐士所作。其三为战国中后期说,学者刘国祥在《中国古代战略家及其著作解读》中认为,从帝王到国君。天下与国并举现象,从提倡国家纳举贤才、网罗人才的措施,以及秦汉之后不可能出现的政治概念推断,他认为《三略》为战国中后期通晓军事、权谋、有道家兼杂儒法思想的隐士所作。其四为东汉末年说,学者黄朴民认为根据历代典籍著录以及文字引用,书中主体思想倾向,主要内容及文字风格,著作体例等,他将《三略》成书时间定为东汉末年,此外孙建民与《中国军事学术史》也赞同这种观点。其五为西晋南北朝说,学者王秀芝撰写的《黄石公素书三略的研究》中认为,他推测《三略》应出自西晋至南朝宋、齐时忧国者所作。
黄石公祠记为唐刻石,由李卓撰文、裴平书写,于唐大历八年(773年)七月十五日立于山东东阿县谷城山。清朝学者王昶在《金石萃编》卷九十九中记载,此碑高为五尺六寸二分,宽为三尺八寸五分。此碑文为隶书,共有二十行,每行有三十一字,额题篆字“济州谷城黄石公祠记”九字。此外还有碑阴记,为齐嵩撰文、裴平书写,也为隶书,共有十三行,每行为十五字。碑文书法具有两汉风格。
黄石山
黄石山位于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驻地以北500米处,古名为谷城山。《水经注》记载谷城有座黄山台,为黄石公与张良相遇之处,即黄石公圯上授书时,其与张良相约13年后见面之地,后被成为黄石台。13年后张良路过谷城,于黄石台下看到一块黄石,后被张良取走并祭祀起来。后人据此将黄石台列为东阿八景的“黄石仙踪”。今黄石台高达20米,周围长达70余米,四周石壁陡立如削,其行状好像云柱,上面有古人题勇遍布悬崖。在黄石台西北方6米高悬崖之上开凿有一个石窟,整个石窟深达35米,高为28米,内径宽为35米,据传为黄石公隐居处。
黄石公石像
黄石公祠原位于平阴县东阿镇黄石山下庙头村(今东山村),后因遭遇洪水灾害变成废墟,祠内的黄石公石像于20世纪60年代被埋藏于地下,后于1988年10月28日挖掘出土,整个坐像高达2米,下宽15米,重达2吨,出土后石像被移往“黄石景区”之前黄山。
当时的黄石公在邓通家当两个孩子的先生,已经是一百多岁的老者,是邓通千里迢迢跑到深山将他用轿子抬起来到京城的,黄石公白发白眉,赢瘦。头脑半清醒半糊涂,平时里只是诵读些诗词文章教授东皋与九皋。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