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小碗的来历(1/2)
那丘教授看了一眼江羽和董琦,面相和蔼却又颇有威严。可能是做老师久了,听说他们是江大的学生,也倍感亲切,像是自家小辈一般。
便半开玩笑的对江羽说道“年轻人,你们平时则喜欢来这里捡漏?”
江羽不知道丘教授是什么意思,但是不敢怠慢,便对邱教授说道:”邱教授,我自小便喜欢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古董文玩也是颇感兴趣,这个古董小碗我也是确实喜欢!这不是遇到点困难嘛……无奈才拿出来换钱应急的。等我将来有钱了,我还想再给买回来呢。”
王教授听了江羽得话,频频点头,像是对江羽的回答颇为满意,眼神满是赞许。又问江羽道:”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系的?”
江羽老老实实的回答:”学生叫江羽,是09级经济管理系的。”
邱教授点了点头,:”不错,像你这样喜欢传统文化的年轻人,现在可不多了呀……”说完,便传出来爽朗的笑声。
接着邱教授接过江羽手里的小碗,仔细看了起来。邱教授先把小碗倒扣,看了底款,又从兜里摸出了一个小型手电筒,从碗里照了一下。
做完这些之后,邱教授像是颇为惊喜,开口道:“这东西现在却不多见啊!”
江羽听了这话,心中一喜,因为古董这东西,讲究物以稀为贵!既然邱教授说这东西不多见,那说明价值不会低!
邱教授看着围观群众好奇的眼神,也不卖关子:“这是宋代湖田窑的影青瓷,北宋中晚期,选用表层风化最佳的瓷石原料,淘洗澄湛工艺逐渐完善,拉坯成型技艺日趋成熟。尤其采用旋坯工艺,用铁刀在阴干的毛坯上旋削修整,使瓷胎薄腻至极,造型规整秀美,其实大批量烧造的斗笠碗,口径20厘米有余,面碗壁厚度尚不足2毫米米。如此大口径薄胎器,即便明、清两朝造瓷技艺发展至巅峰,也无法大规模再造。”
众人皆凝神听着,要知道这文物之所以值钱,最主要的还是瓷器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从文物中所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艺术工艺发展水平。邱教授品鉴古董,喜欢引经据典,首先剖析这东西所呈现出来的时代底蕴!当然这也和这位老人好为人师有关!
见众人凝神听着,邱教授继续说道:”这小碗的全名叫湖田窑葵口影青瓷高足小碗,”
接着邱教授把小手电,打开灯光照向碗里,把碗底对向众人,继续说道:
“我们打灯光看一下,这个瓷胎薄如纸,最薄的地方可以达到只有一个毫米!”
众人看了一下,皆是露出惊叹之色。
“这么薄,这种工艺,在当时那种生产力之下,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宋代时期,各个窑口大发展,其中比较出名的几个官窑分别是汝窑,官窑,哥窑,均窑和定窑。
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影青瓷小碗,出自的湖田窑,在历史上也很出名。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湖田窑虽说是民窑。不过据考证,湖田窑在北宋时期也曾经生产官窑瓷器,我们发现了相当数量的湖田窑瓷器具有官窑遗风。在元代时期,湖田窑复兴转折,创造了卵白釉瓷和青花瓷,这是湖田窑对中国瓷业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青花瓷!?”
此时,在一旁一直不出声的那个年轻人突然开口问道。
邱教授看了一眼一旁的年轻人,像是颇为惊讶,看着那年轻人开口道:“小唐,你也在?”
那年轻人看着邱教授说道:“邱爷爷,我爷爷不是要过八十大寿了嘛,您知道他老人家喜欢这口,我过来想着给他淘换一件!省的他老人家老说我不务正业!”
邱教授点了点头:“你们是古玩世家,可不能断在你这一代了!”
邱教授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不错,元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而元青花传世量极少,江城博物馆就藏有一件国宝级的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估值达到了惊人的十个亿人民币!”
董琦听到后完全被惊到了,哆哆嗦嗦的问道“十个亿?……那这个小碗呢?同样是湖田窑的,能值多少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