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超级寒门枭士 > 第三百八十章 格物致知

第三百八十章 格物致知(1/2)

目录

格物是致知的起点,是认识的起点。

“格物致知”乃是孔子所创的一门学问,可惜早已失传,南宫无间也不知所踪,楚南也无从学习。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看书,效仿先贤,寻找自己的道路。

楚南的目光落在了那棵樟树上。

“樟树,这是谁起的名字?”

“樟树为什么叫树?”

“有什么用?”

“来自哪里?”

“怎么会在这儿?”

楚南有些奇怪的想法在脑海中浮现。

在《礼记大学》中,他把知识分成了不同的层次。

古代要使人明德,必先治理国家;要治理一个国家,必须先治理他的家庭;要使家庭和谐,首先要修养自己;想要修身养性,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使人心变得正直,首先要诚实;要成就一个目标,必须要有一个觉悟。

致知始于格物,有了“物”,才有“道”,“道”才有“义”,“意”则“诚”,“““

格物,致知,诚,正,修身。

修身,齐家,治国,德治,平天下。

“格物道,修炼肉身,五境。”

修身以达至家,以达至治,这就是格物与修身之道。

“如果是研究的话,那‘研究’又是分层次的。”

楚南不清楚,也不清楚。

要想了解王阳明,一定要看看朱熹,看看黄润玉。

儒学的发展是承前启后,就象计算机软件那样,不停地进行着更新,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着更新和更新。

这也是儒门能够屹立不倒的原因。

朱熹以格物为本,主张一切事物都有它的道理。

朱熹的“理”,与西方的“道”是不一样的,华夏“道”,就是“人的心”,“人的本性”,“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性,与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相通的。

明代初期,黄润玉就“格物”一说,就格物之“道”,他主张“格物”就是“道”。

与我的心相契合。

更准确的说,是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所以他们看待事情的角度也是完全不同的。

与此同时,社会上也有一套公认的评判准则,即社会道德。

黄润玉的建议,就比较明确了。

但黄润玉的论述还不够全面,他对“格物”有了更深的理解,而没有对“致知”作进一步的阐释。

到了明代中叶,王阳明提出了“致心”,对“格物”进行了全面的解释。

朱熹所说的“格物致知”,就是“知”、“人”、“人”的第一个层次。

黄润玉对知识的追求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王阳明以黄润玉的格物为基础,将格物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提出了“物之用”,即以人的心来支配一切。

另外,王阳明又把“格物”提升到“格物”,把“浅”的学问,转化为“自然”,以这种方式来看事物,就会更清楚了。

良心,乃人性之本。

“良心”由孟子提出,

孟子认为“四心”是指“情”、“羞耻”、“辞让”和“是非”。

孟子说:“凡见儿童落入井中,必有怜悯之心,出于本能,必会出手相救。”

人类的本性,就是食物,就是最原始的善良。

来了,

楚南愣了下,继续说道,“对知识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