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桃夭谋弟妹(2/2)
“贤侄,老夫曾听得颍川文士传言,天下才共十斗,公孙王腾独占八斗,那【短歌行】和【满江红】,老朽也曾拜读,实在惊为天人。
常言道滴水之恩且当涌泉相报,贤侄连日照拂,今日更是亲自上门提亲,这门亲事,老朽自然是替琰儿许下了。不过老朽还有一事相求,希望贤侄能在京师留下一篇墨宝,供我等品读借鉴,未知贤侄意下如何?”
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此时肯定是要谦虚扯皮一阵子了。“后学末进,岂敢班门弄斧?蔡公乃当世大儒,晚生实在不敢献丑。”
“贤侄此言差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更有言曰:学无前后,达者为先。贤侄可是珍惜才学,不愿展露?”
“晚辈岂敢,既如此,就请蔡公出题!”
蔡邕思虑片刻,开口道:“既然云长与小女即将喜结连理,不若就请贤侄赋诗一首,祝贺新人,何如?”
“敢不从命?”说完便端起酒杯,从自己的诗词库中搜索起来。
许久才沉吟道:“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蔡邕吟诵了许久,才叹服道:“贤侄诗词造诣,胜却老夫无数。且如今传世之作,如【满江红】,【短歌行】,再如今日【桃夭】,体裁各不相同,可见贤侄兼容并包,集百家之长且融会贯通,实在惊为天人!”
公孙续脸不红心不跳,客气了两句。
见亲事已定,公孙续觉得蔡邕看着挺顺眼,就说道:“蔡公可曾在司徒王允面前谈论董卓之事?”
蔡邕听到这话,也没多想,笑道:“前两日,王司徒曾与我诉说董卓恶行,但老夫自被十常侍陷害以来,久为黎庶,得董卓重用,方才官至尚书,因此虽咨皆长叹,却并未参与讨论。不知贤侄何以问起此事?”
公孙续咬牙切齿:“该死的王允,蔡公,这混账在圣上面前参奏弹劾您乃董卓同党,圣上颇有些震怒,正准备赐下药酒。”
蔡邕几乎从椅子上跌坐下来:“竟……竟有此事?”
“千真万确!”
“王允老儿不辨是非便罢,圣上,为何也……”蔡邕满脸心痛。
其实什么赐药酒,这些都是公孙续编的,至于王允有没有跟献帝说,他也不知道,但是蔡邕确实在王允面前叹过气,这就够了。
“贤侄,老夫乃当朝大儒,所谓君令臣死,臣不得不死,你快与云长将昭姬接过门去,也好保全我那无辜的女儿。”
公孙续浅笑:“蔡公可知,春秋时越大夫文种,曾与范蠡共同辅佐越王勾践,为越后来复国和灭吴立下不世奇功。后范蠡离开越国,从齐国寄信与文种,言勾践此人可与共患难,而不能同富贵,劝其离开勾践,但文种不听,后果被勾践赐死。敢问蔡公,文种可算忠诚?”
“这……从一而终,确算忠诚。”
“敢问范蠡是否不忠?”
“这,其帮助越王度过危难,却在富贵之时抽身帮助他国,老夫,不好评判?”
“有野史记载,言范蠡与文种曾因此事有一场口舌之争。
文种问曰:君子忠义当先,汝抛却旧主,谈何为君子?
范蠡回复曰:此言差矣,明知留在越国乃取死之道,若老我无德无才,死便死矣,对天下又有何影响?可我自认胸有韬略,故而不愿取死。至于你言我不忠,更是无从说起。我所忠的,乃天下生民,并非一嫉贤妒才的昏君。
文种遂与范蠡断绝来往。晚辈敢问,蔡公所忠,是天下黎民,还是那不问青红皂白的天子?
更想请问,蔡公是无才无德之人,还是胸有抱负之君子?”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