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三国:我在东汉末年招收能臣武将 > 第二章 江夏黄氏,黄氏族学

第二章 江夏黄氏,黄氏族学(1/2)

目录

经过舟车劳顿,七天后我们才抵达江夏黄氏主家。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鳞次栉比的房屋。

我们来到一户看起来相当有气势的大门前。管家仁伯让我们等一下,他去找人,仁伯进去后,找到一个叫黄伯的人,他是负责主事的。

递上书信后,他连忙通报族长,族长也颇为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与仁伯交谈了一会,对我们也是稍微欠勉一番之后。

就让黄伯把我们帶下去安顿,来到一个半新旧的两进的院子,有一二十个房间。他告诉我们:“以后这就是我们求学时期住宿、吃饭的地方。但饭要自己做,菜要自己卖,只稍微准备了点木材,烧完后,也让我们自己去买。”

稍做安顿之后,就让我们跟着他到黄氏族学看了一下,让我们记住每日上、下学时间,然后就让我们自己回去安顿。最后来一句他要回去给族长复命就扬长而去。

搞得我们是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好得仁伯也是见过世面的连忙安尉我们说:“众位公子出门在外,就是如此。行!我们先回去安顿好吃住。以后你们就安心在这学习,过段时间我就会送钱粮过来。”

回到住处,仁叔让跟我们一起来的爷爷护卫木伯负责我们的采买!吴婶负责做饭,另两个婢女大一点的叫小桃,小一点叫双儿负责我们的衣食起居。

主要是我太小了,按爷爷吩咐双儿主要服侍我。

安顿好之后,仁伯和木爷爷上街去采买了些吃的、用的东西回来。休整一夜,第二天仁叔就坐上马车走了。

我们的求学之路,也正式开始了。

好得我们去上学的时候,众位先生也没有多言,倒是一些黄氏子弟还颇为热情,打听我们从何而来?主要是么叔出面应对。

他们看我这么小就来求学,也是颇为惊奇。

黄氏的先生是开大课,就不管你是年幼还是十几岁的都一起听他讲课。今天这个先生讲论语,明天那个先生讲春秋等等。

周而复始,反正他们拿着一卷竹简一课一课的讲,由浅入深,引经据典,深入浅出,

这样一对比,发现豫章的先生,确实没江夏黄氏主家这边先生的学问高的感觉。

讲完后,就带着我们一起朗读,一遍是起点,十遍不是终点。如此有些记忆力好的马上就记住了,有些记性差的,注意力不集中就没记住。

而我们是没有书的,甚至连记录都无法做,因为有些字根本不会写。一句话,专心听讲,用心记你就可以学到东西。

难怪古人如此讲究天资、悟性。这没点耐心还真记不住多少!尤其是有些人对这不感兴趣,可不就是对牛弹琴。

求学的日子虽然是枯燥,但学进去了之后,听先生讲课也是一种享受。

但我看了看么叔和大哥他们听先生讲课时还精神奕奕,但一轮到朗读的时候就昏昏欲睡。这也确实容易睡着,先生读起课本来摇头晃脑,加上之乎者也,一不留神就打瞌睡。

在求学过程中我也结识了许多同龄人如:刘璋,黄权、费祎,李通、陈恭等人,这些人都是历史上的知名人物,我自是刻意结交,想着那天拐去豫章,以后绝对是独当一面的人物。

黄氏族学还是相当有名的,除了大多数是黄氏子弟在此学习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外姓子弟在此学习。这些人要不沾亲带故,要不就是本地世家大族、士绅豪族、富商巨贾之类的子弟。

黄氏耕读传家,自然也不是大富大贵,办族学支出还是相当大的,所以会高价收点外面的学子,补贴族学。

而且自从黄琼过世后,黄琬被禁祻,黄氏族学就更艰难了,以前朝中有人,地方官府对黄氏族学自然是另眼相看,多少会补贴点钱粮。

如今黄氏子弟虽还有些人在外地任太守之类的职位,但朝堂无人,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就是在走下坡路。

地方官员也就当不知道有钱粮补贴这回事了。

有人说:“每个书院也好,学校也罢。有好的学生,自然就会有调皮捣蛋的学生。这是亘古不破的真理。”

可不,这段时间虽然大家熟悉了,一时相安无事,不平之事还是说发生就发生。

其中就有几个刘氏子弟想欺负李通和陈恭,因他们在本地只算士绅豪族,不算世家大族,他们都是花了大价钱才进入黄氏族学求学的,平时他俩虽不算很优秀,但也还算勤勉。再加上我与他们交好,自然要为他们出头。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以后我还想让他们跟我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