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灵魂拷问!叶晨小讲堂(1/2)
“我也有此疑虑,不过我叔父现在伤还没好,等叔父伤好,再作打算。”
项羽说道。
此时,易小川逮到机会了,他要炫耀自己的强项,那就是预知未来。
“依小弟之见,我们不如先去投靠陈胜吴广,他们虽然被秦军击散了,但依旧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谁叫他们是第一个起义的,所以是民心所向,只要进入陈胜吴广的阵营,我们再和义军的高官们打好关系。”
“相信要不了多久,陈胜吴广就会战死,以项大哥的能力,肯定能取而代之。”
易小川说道。
确实,历史上,项羽先是在会稽起兵,但很快就被秦军击溃。
于是项羽一行人又逃到了陈胜吴广的地盘,最后陈胜吴广也扛不住秦军的攻击,两人相继战死。
项羽由于力大无穷,每次作战都冲在最前面,所以在军中的威望很高。
陈胜死后,项羽就接手了他的十万义军。
最后义军慢慢壮大,逐渐统领了楚地,楚地,也就是现今的湖北湖南江西江苏贵州一带。
楚地,也是仅次于鲁,咸阳一带的富庶之地。
但项羽虽勇,却没有谋略天下的本领,他的叔父项梁死后,他就固步自封,采取了小富即安的政策,一直盘踞在楚地。
也不知道加强中央集权。
最终,导致他分封的诸侯纷纷造反。
项羽当时和刘邦同时攻进了咸阳城,刘邦先入城,按理来说他就是天下之主。
可项羽当时太强大了,刘邦主动让出了天下之主的位置。
项羽的堂弟项庄,建议他杀掉刘邦,可项羽太讲究贵族派头了,放了刘邦一条生路,让他逃回了汉地。
项羽又烧了阿房宫,引的百姓暴怒,民怨极重。
虽然阿房宫耗时耗力,浪费民力,但这毕竟是百姓的心血。
项羽二话不说就烧了阿房宫,百姓对他多加不满,包括一些诸侯。
然后,项羽开始分封天下,以前追随过他的将军,纷纷得到了自己的封地。
他把整个秦帝国,分为了二十多个小国。
而且每个诸侯都有自己的私人武装,这是项羽犯下最大的错误。
可是项羽这个人的政策极为不稳定,有朝令夕改的习惯,弄的各路诸侯疲于奔命。
终于,在其中一个诸侯的带领下,全天下都开始和项羽作对。
刘邦当时分封的地盘最小,但他知道发育,在百国攻楚的各种战役中,刘邦的队伍和地盘慢慢壮大,很快就拥有了七省之地。
其中就包括了现今的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辽东,宁夏。
秦朝时期,最富豪的地方是陕西,其次就是山东。
刘邦占了其二,活该他成为最后的赢家。
所以百国攻楚,最后变成了楚汉之争。
刘邦兵多将广,而且非常有钱,但每次和项羽的争斗中都处于下风。
一来是因为项羽的威名早就深入人心,二来嘛,是项羽把兵法运用到了极致。
刘邦无奈之下,只能在萧何的建议下,立韩信为大元帅。
韩信这可是华夏五千年能排进前三的名将,在他的努力下,终于慢慢把项羽的地盘蚕食的差不多。
最终,项羽被围垓下,自刎乌江。
其实,当时项羽哪怕被击败了,但实力还是相当强,有很多人愿意追随他。
但他不愿意度船过江东,他原本就是从楚地的江东而来,结果兵败的时候退居江东。
他无颜再见江东父老。
项羽并不是败给刘邦的,而是败给了自己的性格,骄傲。
“好,明日,明日我们就去陈胜吴广的地盘。”
项羽嗷嗷叫着,一点谋略都没有。
后面的刘邦,脸上露出一丝讥笑,易小川则不同,只是摇头叹息。
可惜了一个五大三粗的大块头,结果要败在小人手中了。
但历史的进程是这样的,他也无力改变,只能加速。
当然,他也有本事让这个速度变慢一些些。
翌日,大部队继续前进了。
群内,朱由检正在和叶晨讨论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那就是贪污.腐败。”
叶晨打字说道。
“可是,其他朝代也有腐败啊,为什么不是亡于腐败?”
朱由检打字问道。
“其他朝代当然也有腐败,不过他们腐败的不明显,但明朝就不一样了,几乎是人人贪污。”
“当时有句话怎么说的,不对,那是一句民谣。”
“衙门口往里看,全是一群贪污犯,先斩首,再审判,没有一件是冤案。”
叶晨打字道。
“哎,看业腐败这个东西,还真没法根治啊!!!”
朱元璋叹了口气,他是明朝的皇帝,也读过史书,知道每个朝代的灭亡都和腐败脱不开关系。
所以他在开国之初,就使用严刑峻法,妄图整治整个官场。
显然,他失败了,败的非常惨。
哪怕他颁布了那么严苛的刑法,但贪官还是一窝峰一窝峰的出现,杀都杀不尽。
“叶晨先生,他们明明有俸禄,为什么还要贪污?这到底是为什么啊!!!”
“试问一下,官员的俸禄并不低,完全可以过上很好的生活,为什么,为什么?”
朱元璋发出了灵魂拷问。
“我给你打个比方吧,开国初期,人人清廉,都想把社会搞好,国家弄的富强起来。”
“此时,有一名官员,他经历了一些事,比如,家里的父母重病,儿子呢,又在外面欠了一屁股赌债。”
“这样一来,他就需要大量的银子,找其他同僚借吗?他拉不下这个脸。”
“或许到了现在,他依旧不敢贪污,毕竟谁也不敢做第一个贪污的,容易被重点针对。”
“这个时候,一些土豪劣绅发现了他的窘迫,于是主动送钱过来。”
“这个官员呢,肯定是不敢收的,于是土豪就说了,你先收着,权当交个朋友,我也不求你回报我。”
“然后这官员就收了一次,并发誓下次一定不敢再犯了。”
“然而有一次就有第二次,这是人的惯性,因为他第一次收钱,并没有受到惩罚,很快就会有第二次。”
“因为人性里面,都有一种侥幸的心理,总觉得刀不会落在自己的头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