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再造三国之武侯续命 > 第十八章 巧舌降服

第十八章 巧舌降服(2/2)

目录

其四,如果我军坑杀降卒,则西北诸郡必然震动。而我大汉想进军中原,必须后方稳固,这样一来,少不了武力镇服,无辜流血。将军久在一方,一死却累及一州百姓,这是不义。“

诸葛亮顿了顿,”将军有此四不义,还能自称是知晓道义之人吗?”

郭淮一听猛地惊起,紧紧的盯着诸葛亮。

诸葛亮见状,摇扇笑道:“所以说道义分大义、小义。将军忠贞不降这是小义,信守承诺、保全部下、使生灵免遭涂炭这是大义。古人云,大德之人,取大义而不拘小节,上善是也。昔日关云长降曹操,黄公衡降曹丕,也是这个原因呀!“

郭淮缓缓低下了头。

诸葛亮继续说道,”将军名门之后,武艺超群,智谋出众。如今却只想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岂不是可惜了满腔抱负?如今我大汉求贤若渴,将军如果愿降,必受重用,他日必能一展胸中抱负!如此,则将军幸甚,三军幸甚,西北幸甚!”

诸葛亮说到最后,竟然起身给郭淮作了一揖,“为了三军将士,西北黎民百姓,望将军,三思而行!”

郭淮见诸葛亮如此,不禁愣住了。

他沉思半响,突然一声叹息道:“罢了罢了,丞相所言,确实有理......我本愚钝之人,险些因一己私名,铸成大错....不过,我有三个条件。“

诸葛亮面露喜色,”但说无妨,只要不违背道义,无不遵从!“

郭淮郑重地说道,”第一,我军降卒中,如果想回家的,不得拦阻。唉,我们在西北交战多年,没什么恩德,反而苦了这些士兵了,放他们回家团圆吧。“

诸葛亮点点头,”将军果然仁义!这个好办,只要他们放下武器,便都是我大汉的子民,可自愿还乡。“

”谢丞相!“郭淮抱拳道,”第二,我军多是西北子弟兵,各部原就彼此相熟。我怕分散开来,引起不适,所以希望各部仍领原来兵马,且一律派往后方驻守,不得派遣到前线交战。“

诸葛亮邹了邹眉头,这领本部兵马,万一起兵造反.....不过魏军都分散在后方,只要看管得当,应该掀不起什么风浪。

”好,我答应将军!将军各部可领原来兵马,只需保境安民即可,我必不派将军与魏军交战!“诸葛亮目光坚定地说道。

郭淮愣了一愣,没想到诸葛亮居然答应得这么果决!

”谢丞相!“郭淮心中不禁感激起来,”这第三嘛.....“

郭淮望着诸葛亮忽然不说话。

诸葛亮心中一惊,不会是有什么更大的难题吧?

诸葛亮咬咬牙,平和心情,微笑道,”第三是如何,将军但说无妨!“

郭淮盯着诸葛亮,半响叹了一口气,跪倒在地,”这第三,便是我自知无能,罪孽深重,以致许多无辜将士枉死。还请丞相,收殓我军阵亡将士,予以安葬,并抚恤家属,以示宽恩......“

诸葛亮一听,一把扶起郭淮,感动地说道:“将军真是忠义安民之士!我定当遵循!不仅如此,我还要在长安北为阵亡的魏军和我大汉的将士立碑,举行国葬,我将亲率文武,与将军一同祭拜!”

郭淮猛地抬起头,眼中泪光闪动,”丞相,厚恩,在此拜谢!”

“快快请起!"

"伯约,你们进来吧!”

……

几日后,诸葛亮在长安大张旗鼓的为两国阵亡的将士立碑,举行国葬。

诸葛亮教设祭物于灵前,亲自奠酒,跪于地下,泣读祭文。文章情真意切,直让众人声泪俱下。

诸葛亮祭毕,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

郭淮等降将哭着相互说道:“都说诸葛丞相爱兵、爱民如子,今天一见,果然仁义至此。我等,今日愿降于诸葛丞相。”

众人于是都跪下臣服,诸葛亮在旁人的搀扶下悲痛起身,忙去扶起郭淮等人。

随后当即宣刘禅诏书,任命郭淮为征北将军、假节、封关内侯,胡遵、杨秋、戴陵等人为偏将军,原凉州刺史徐邈仍为凉州刺史,其余西北降将也都有封赏。

郭淮等人都感动不已,跪地叩头谢恩。

诸葛亮留下费祎、魏延、王平等镇守长安,严令不得出击,又命郭淮为前部,自己亲率姜维、杨仪等领军随后,前去安抚西北后方。

所到之处,尽是原来郭淮所管,郭淮都唤出投降。

有迟疑未决的,郭淮便大喊道:“我都投降了,何况你呢?”

诸葛亮又下令投降者都官复原职,又命军队下榜安民,沿途不得骚扰百姓,秋毫无犯,于是诸郡都望风归顺,并不曾厮杀一场。

自此,雍凉西北大定,诸葛亮又将目光望向了东方。

目录
返回顶部